|
|
从日常到节日:上海“八八”父亲节活动研究(1945-1948) |
|
|
摘要 节日及其庆祝、纪念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期表达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抗战胜利后期直至1948年,由上海社会名流倡议设立的父亲节及其纪念活动持续举办。活动组织者凭借极富内涵的程序设计,不仅使日常生活中备受尊敬的父亲在中国有了专属的节日,而且提倡子女和所有的后辈子孙在这一特殊时刻公开表达对父亲的孝敬和对国家的忠诚,鼓励各界人士救助遗孤以纪念因投身抗日战争而逝去的父兄。部分参与者还号召男性做慈父贞夫、遵守“父道”,形成对男性气质的现代规训。在政府、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互动中,父亲节的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这使“父亲”的主体身份担负的长辈、兄弟、子女和国家、民族等家国使命及责任逐步明晰,既强化了男性对现代意义的忠孝、慈善、父道等价值理念的建构,又是对“父亲”主体身份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
|
关键词 :
父亲节,
孝,
日常生活,
上海
|
|
[1] |
赵凤;计迎春;陈绯念. 夫妻关系还是代际关系?——转型期中国家庭关系主轴及影响因素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4): 97-. |
[2] |
刘文勇.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兼论夫妻共同债务证明责任的分配[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3): 103-. |
[3] |
王瀛培;徐华博. 卫生行政与妇女保健实践:20世纪50年代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在上海[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1): 93-. |
[4] |
王瀛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助产士的式微及其原因(1949-1966)[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 0(2): 105-. |
[5] |
徐鹏. 孝女与虎患——以明清长三角地区方志记载为中心的讨论[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 0(2): 97-. |
[6] |
丁瑜. 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反思:基于性别与结构的视角[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 0(6): 86-. |
[7] |
丁瑜. 妇女何以成为社群主体——以G市L村妇女自组织营造经验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 0(4): 49-. |
[8] |
石晓玲. 清代士绅家族对女性的道德形塑——以女性忆传①为中心[J]. 妇女研究论丛, 2015, 0(5): 80-88. |
[9] |
丁 瑜. 以高校女教师为例论女性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J]. 妇女研究论丛, 2014, 0(3): 55-6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