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妇女何以成为社群主体——以G市L村妇女自组织营造经验为例 |
|
|
摘要 本研究基于G市L村某妇女项目经验,探索妇女社区工作的可能路径——从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培育具有社群感的妇女小团体,逐步转化成自组织,实现妇女由个人主体到社群主体的转变,改善社区关系,从而迈向更大的社会目标。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利用群体力量解决个人问题,面对妇女普遍性议题,在差异中寻求对话及共性的方法。笔者强调社群主体的重要中转作用以及日常生活在社群感营造上的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重视日常生活经验与需求是各妇女群体互通的策略,改善妇女的日常处境是所有实务的最终目的;在理论层面上,它让女性生活经历的讨论回归到身体和空间的基本社会实体中,有效弥补了原本关怀人却甚少触及生活的学术话语,启发我们通过对不同女性群体的研究,以日常生活为平台革新性别研究的方法论。
|
|
关键词 :
社群主体,
日常生活,
自组织,
妇女,
社会工作
|
|
[1] |
李娜. 李双双:从更深的土里“泼辣”出来——试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型妇女”的一种生成史[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2): 33-. |
[2] |
李放春;邱淑怡. 成为“当家人”:20世纪50年代西南农村一位基层女劳模的生命历程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2): 19-. |
[3] |
王燕. 塑造和传播妇女“劳动”:1920-1937年城市的“五一”节和“三八”节纪念仪式[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2): 5-. |
[4] |
丁瑜;梁家恩. 外发工厂妇女的劳动生活困境与应对:一个零工经济与性别融合的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32-. |
[5] |
戴瑞君. 法律如何定义对妇女的歧视[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52-. |
[6] |
丁玲. “说话”要“到底”——《新的信念》中的女性觉醒及其历史语境[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112-. |
[7] |
顾玥. 明清社会的职业妇女:以稳婆身份的分流为中心[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4): 113-. |
[8] |
张泠. 性别、民族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五朵金花》中的旅途叙事与公路形态[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4): 32-. |
[9] |
薛宁兰. 防防治性骚扰的中国之路:学说、立法与裁判[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3): 88-. |
[10] |
刘文勇.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兼论夫妻共同债务证明责任的分配[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3): 103-. |
[11] |
丁瑜;钟晓慧.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妇女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与自我关怀——一项基于75位妇女叙述的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2): 53-. |
[12] |
徐进;李小云;武晋. 妇女和发展的范式: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实践张力——基于中国和坦桑尼亚实践的反思[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2): 14-. |
[13] |
冯淼. 革命地方实践与妇女解放问题:兼评丛小平《革命中国的婚姻、法律与性别,1940-1960》[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1): 113-. |
[14] |
王瀛培;徐华博. 卫生行政与妇女保健实践:20世纪50年代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在上海[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1): 93-. |
[15] |
张丽宾.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任务——从保障妇女经济权利的角度[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 0(6): 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