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22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22-05-31

实证研究
研究动态与信息
人工智能时代女性权益保护
跨境流动与性别
   
人工智能时代女性权益保护
5 张欣;宋雨鑫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性别歧视的类型界分与公平治理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化正在急速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尽管算法使生活便捷高效,但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权力,给女性的数字化生存带来广泛而系统的性别歧视风险。算法决策下的性别歧视包括镜像同构、耦合互动、关联交叉三种类型,相较于传统歧视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系统性和反复性特征,造成了放大性别歧视和结构性锁定女性不利地位的后果。算法性别歧视风险存在于算法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技术性偏见和社会性偏见的耦合交织,反歧视规范体系的应对失效以及软法体系缺位形成的“治理真空”使得歧视风险向实害结果转化。治理算法性别歧视,应以算法公平理念为指引、以算法生命周期为节点有效开展歧视风险管理,结构性扩容反歧视规范体系并培育公平向善的算法运行生态。
2022 Vol. 0 (3): 5- [摘要] ( 216 ) [HTML 1KB] [PDF 1302KB] ( 882 )
20 刘玫;陈慧君
算法公平与诉权保障——性别平等保护视角下智慧司法的规制路径
在算法决策中,尽管数据模型经大量数据训练后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都高于人类决策,但在智慧司法背景下,刑事诉讼中算法预测模型存在相关性偏差、差异效度和多维歧视等性别歧视性风险。现行法规缺少应对性别歧视的综合性法律制度、算法工具在模型形成的各个阶段没有公平概念及相关标准的统一约束以及算法黑箱、诉讼信息和自由裁量等方面的司法不透明等,均是算法形成性别歧视性风险的原因。在性别平等保护视角下规制智慧司法的发展,应在规范维度将平权伦理纳入针对智慧司法的特定规则之中,规范算法系统中的公平性概念;在算法维度设置平权算法模型、构建算法解释,并在诉讼维度明确知情权利束、倒置举证责任,以促进对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
2022 Vol. 0 (3): 20- [摘要] ( 179 ) [HTML 1KB] [PDF 1396KB] ( 3744 )
跨境流动与性别
36 覃云云;梁慧娴
一日双城:深港流动中的跨境母职
本研究应用流动性分析的视角,通过田野调研和深度访谈,探讨了跨境学童及其母亲在深港两地“一日双城”迁移中的日常生活经历,考察了在儿童教育流动中的母职认知和实践。研
2022 Vol. 0 (3): 36- [摘要] ( 231 ) [HTML 1KB] [PDF 2119KB] ( 603 )
58 周思媛;宋婧
从女毕业生到女保险代理人:教育流动引导的内—港跨境就业迁移
在全球化教育流动和就业迁移的相互交织过程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的跨境就业经历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由于保险业的跨境发展,许多来自内地的女毕业生得益于她们独特的文化资本和跨境社会关系,在香港被招募成为保险代理人。基于对32位在香港从事这一工作的内地女毕业生的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本文从代理人招募机制和就业动机两个角度探讨了女性在教育流动引导下的跨境就业模式。研究发现,香港跨境保险业的招募机制致力于吸引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内地女毕业生,以拓展内地市场,同时展现她们专业、独立的精英女性形象,并强调女性温柔耐心、富有同理心等性别特质,服务行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有所突破的同时也被重塑。在就业动机上,这些外来女性群体能够利用教育优势和跨境机遇,冲破迁出地原生家庭的限制以追求在迁入地的就业自主性。但是,年轻女性的跨境资本转化也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和地缘双重边缘化的困境,同时需要权衡家庭和事业。迁移对女性就业机会的重塑,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女性服务业底层就业的刻板印象,但是女性专业和独立的工作形象依然受制于公共和私人领域性别化的劳动分工和结构性的不平等。
2022 Vol. 0 (3): 58- [摘要] ( 170 ) [HTML 1KB] [PDF 1860KB] ( 463 )
74 汪淳玉
跨国农业女工:流动规律、劳动状况及其农政变迁意涵
从21世纪初开始,跨国农业工人特别是跨国农业女工大量涌入中国甘蔗产业。基于在广西、云南两地的田野调查,本文发现,来华的跨国农业工人呈现出“女性多、男性少,节前多、节后少”的规律和特点。低效率的机械化收获水平、密植型的甘蔗种植方式使生产者更偏好雇用女工,但分工的不同使迁移中收入增长的红利更多地被男性获得。中国甘蔗产业的农政变迁呈现出“低成本劳动力依赖”的特征。由于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在地理上的隔离与区分,很大一部分跨国农业工人无法在春节或泼水节后来华,甘蔗产业对廉价劳动力的结构性需求不能被完全满足。这些发现表明,理解中国的农村发展和变迁、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方案应在全球人口迁移的背景下进行,并需要将性别维度纳入审视的范围。
2022 Vol. 0 (3): 74- [摘要] ( 174 ) [HTML 1KB] [PDF 2070KB] ( 351 )
实证研究
85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
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代际的更替,中国的婚育模式已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婚姻和生育是否呈现出去制度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未来婚育的主体,大学生的婚育观是理解未来中国婚姻家庭变迁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基于分层多阶段PPS抽样组织实施了有全国代表性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调查发现:对大学生而言,婚姻和生育仍然没有明显的去制度化,但其价值基础已发生改变;巨大的婚育阻力而非观念转变是大学生低婚育意愿的主要原因;婚育观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分化;互联网与圈层文化和婚恋观之间形成互构。基于以上特征,文章讨论了其背后的第二次人口转变、婚姻转变、性别革命等理论与社会机制。
2022 Vol. 0 (3): 85- [摘要] ( 569 ) [HTML 1KB] [PDF 2828KB] ( 1469 )
103 高晓君;魏伟
女人当家?——单身生育和性别角色的重新协商
本文关注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中产阶层女性自主选择的单身生育实践,探讨转型社会背景下女性性别角色的变迁。文章基于对22名未婚生育的异性恋都市女性的深度访谈发现,单身生育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产物,体现了这些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育儿保障尚不完善和代际联系紧密的情况下,这些女性的原生家庭接纳并支持她们的单身生育选择,协助其进行抚育照料。文章认为单身生育体现了个体主义和家庭主义之间的协商和融合,并重新塑造了女性对家庭内外不同性别角色的认同。
2022 Vol. 0 (3): 103- [摘要] ( 333 ) [HTML 1KB] [PDF 2082KB] ( 845 )
研究动态与信息
114 宋月萍;王若霖;吴昕阳
新时期中国女童的发展和挑战——基于2011-2021年中国女童研究的文献分析
十余年来,中国女童的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均呈现出新的特征。本研究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为切入点,对近十余年来中国女童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新时期女童在享有生存、健康、教育等基本权益方面已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人口流动加剧和信息技术发展也给女童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女童发展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并存、研究问题逐步丰富的良好发展趋势,但仍存在理论自觉意识较低、实证研究文献较少、研究对象分类较粗、研究延续性较弱等问题。
2022 Vol. 0 (3): 114- [摘要] ( 181 ) [HTML 1KB] [PDF 2054KB] ( 597 )
123 朱安新
理解日本家庭变迁的范式“家庭的战后体制”——评《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4版)》
《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4版)》(郑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的日文原名为《21世紀家族へ:家族の戦後体制の見かた·超えかた(第4版)》(東京:有斐閣選書,2019年),是以“家庭的战后体制”(又称“五五年家庭体制”)为关键词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家庭变迁的学术著作。
2022 Vol. 0 (3): 123- [摘要] ( 210 ) [HTML 1KB] [PDF 1961KB] ( 707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