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14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2014-12-10

文学·文化·传播
国外妇女/ 性别研究
理论研究
高校性骚扰研究
实证研究
法律与政策研究
研究动态与信息
妇运观察与历史研究
青年论坛
   
理论研究
5 钱秋月
空间和时间视角下的性别正义实现路径梳理
西方女性主义对性别正义的关注开启于19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之后,这也是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活跃的时期,但是至今,层出不穷的女性主义流派并没有形成对性别正义的统一理解,对正义目标的主张和正义理想的设计也不尽一致。为了从总体上对性别正义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拟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梳理和分析,这对于准确理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也有着重要意义。
2014 Vol. 0 (6): 5-9 [摘要] ( 480 ) [HTML 1KB] [PDF 1022KB] ( 937 )
实证研究
10 杨 凡
农村妇女男孩偏好的“选择性理性”研究*
文章从“选择性理性”的理论框架出发,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在浙江、湖北和河北等3个省份开展的 “农村妇女家庭及生育状况” 专题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分析了“为什么在男孩经济优势日渐消失的条件下,农村妇女的男孩偏好依然严重”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妇女在进行生育性别的决策时存在着“选择性理性”现象。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个人意愿中的男孩偏好已经逐渐弱化,但是内化标准中的男孩偏好却受此影响很小,依然比较强烈。由于最终的生育决策是个人意愿和内化标准的折衷产物,所以导致人们的男孩偏好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改变。
2014 Vol. 0 (6): 10-15 [摘要] ( 455 ) [HTML 1KB] [PDF 1083KB] ( 911 )
16 李卫东 ,李树茁 , 权小娟
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性别差异研究*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文章研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心理失范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婚姻挤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要比未婚女性农民工显著。未婚男性农民工容易受到结构性婚姻挤压的影响,而未婚女性农民工也可能遭遇非结构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引入了性别失衡的情境,突破了单纯从社会角色来认识未婚者心理福利性别差异的问题。
2014 Vol. 0 (6): 16-27 [摘要] ( 509 ) [HTML 1KB] [PDF 1072KB] ( 835 )
28 杨菊华 ,李红娟 ,朱格
近20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分析
文章通过分析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纵向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及特点。结果发现,性别观念总体上趋于现代与平等,但在社会分工与文化规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性别分工观念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在子女姓氏及财产继承等文化规制方面则渐渐摆脱传统的桎梏。相比而言,城镇女性的性别观念更为现代,农村男性的性别观念更为保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越高,性别观念越现代;但是,性别观念并未随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2014 Vol. 0 (6): 28-36 [摘要] ( 679 ) [HTML 1KB] [PDF 1287KB] ( 2670 )
法律与政策研究
37 王新宇
从性义务到性合意——论中国婚内强制性行为何以为罪
进入21世纪以来,婚内强奸一直是中国学界讨论的话题,但是也始终争执不下。笔者以为婚内强奸就是犯罪,因为现代婚姻法中夫妻都是独立主体,各自享有合法的性自由,夫妻之间的性行为应是各方以自由意志为基础而达成的合意行为,而不是单方性义务;单方强制性行为违背妇女意志,按照中国刑法规定就是犯罪。但是婚内强奸有其特殊性,应以当事人亲告作为法律介入的底线,并由当事人决定婚姻是否存续以及应否存续,不能让婚姻成为强奸的免罪牌。
2014 Vol. 0 (6): 37-43 [摘要] ( 628 ) [HTML 1KB] [PDF 1088KB] ( 929 )
高校性骚扰研究
44 李 军
学术性骚扰的共犯性结构:学术权力、组织氛围与性别歧视——基于国内案例的分析
文章从国内数个案例出发,分析学术性骚扰的特点以及导致其发生与持续的结构性因素。文章主张,学术性骚扰的双方,在相互权力关系方面有着与职场性骚扰不一样的特点。正是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学业、生活、经济来源和职业生涯等方面对教授评判权力的严重依赖,教师对个人权力的策略性运用,师生之间社会经验和性经验的差距,导致学生难以反抗和举报性骚扰。而组织环境中学术权力过于集中、师生关系缺乏制度制约、学术机构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的文化氛围,是性骚扰被忽略、被合理化、被容忍而免于实质性惩处的根本原因。
2014 Vol. 0 (6): 44-55 [摘要] ( 1033 ) [HTML 1KB] [PDF 1103KB] ( 2395 )
56 宋少鹏
何为性骚扰?:观念分歧与范式之争 ——2014年教师节前后“性学派”对“女权派”的质疑
2014年教师节,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发出联署信敦促教育机构建立反性骚扰和反性侵的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随之,一些强调性教育的学者与学生也发出联署信,对女权派反性骚扰之行动提出了批评和质疑。文章尝试回答性学派提出的质疑,分析两者的异同,指出性学派与女权派之争是反性骚扰的理论范式之争,分析了平等范式、自主范式、尊严范式三种理论范式在反性骚扰理论和实践中各自的潜能和局限。
2014 Vol. 0 (6): 56-65 [摘要] ( 501 ) [HTML 1KB] [PDF 1138KB] ( 1325 )
66 张永英
关于高校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机制的探讨*
近年来,高校性骚扰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预防和制止高校性骚扰的发生,创建文明、和谐、平等、友爱的校园环境,中国高校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机制十分必要。文章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政策,提出中国高校应明确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机制的基本原则,并建立完善的性骚扰预防和处置机制。希望不断完善预防和制止高校性骚扰的国家法律政策,对高校提出明确要求,以推动高校积极探索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机制。
2014 Vol. 0 (6): 66-71 [摘要] ( 498 ) [HTML 1KB] [PDF 1031KB] ( 960 )
妇运观察与历史研究
72 刘广丰
北宋女主政治中的女性意识*——以对刘太后的考察为中心
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研究,大多基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性人物在政治实践中也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北宋著名女主刘太后在长达11年之久的垂帘听政期间,即在封建男权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下,通过改立年号、提高仪礼规格、颁布诏令法律等途径和方式,表达了她与男性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欲望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意识。她在政治上欲与仁宗皇帝“二人同圣”,在家庭关系中主张“夫妇齐体”,甚至企冀把这种女主与男性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延续后世,成为中国古代女主政治人物中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一位典型代表。
2014 Vol. 0 (6): 72-78 [摘要] ( 481 ) [HTML 1KB] [PDF 1143KB] ( 1074 )
文学·文化·传播
79 林丹娅
从闺阁诗到散文:从秋瑾看女性写作近代之变
从擅长古典闺阁诗词到介入政治散文的转型,意味中国女性写作的历史性变化。考察与分析秋瑾的写作个案,探究发生这种变化现象之后的历史性动因与具体状况,可以更透彻、更直观地了解性别与文体的性别政治关系,以及这个变化对后来中国女性写作乃至中国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与重要意义。
2014 Vol. 0 (6): 79-86 [摘要] ( 464 ) [HTML 1KB] [PDF 1126KB] ( 763 )
国外妇女/ 性别研究
87 朱 骅
“纯正女性风范”与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的职能定位*
“纯正女性风范”是维多利亚时代美国社会公认的女性观,其基本德行参数包括虔诚、贞洁、温顺和齐家。这一价值体系将女性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但在教会推动之下,许多新教妇女投身海外传教事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两性空间分隔。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女传教士们策略性地改变“纯正女性风范”各参数的权重配置,在维持传教界两性等级传统的同时,实行男女职能错位,从而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2014 Vol. 0 (6): 87-92 [摘要] ( 434 ) [HTML 1KB] [PDF 1103KB] ( 808 )
93 郑建君
不同偏好特征对中国女性政策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但现代性研究常常以男性流动性体验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女性与流动性、现代性的关系。文章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流动性加速时期的美国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的流动性体验作为考察现代性的窗口,认为,美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流动性叙事反映了现代性的性别差异,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范式,为美国现代性书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现代性的多元与复杂,参与了现代性的话语建构。
2014 Vol. 0 (6): 93-108 [摘要] ( 448 ) [HTML 1KB] [PDF 1050KB] ( 1376 )
青年论坛
101 郑建君
不同偏好特征对中国女性政策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文章采用问卷法对3152名中国女性进行调查,探讨不同偏好特征对其政策参与的影响作用。在控制相关背景变量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在实际政策参与行为方面,中国女性的政策参与受到其政策依赖偏好和政策信息获取途径偏好两个特征的影响。(2)在政策参与态度方面,中国女性的政策参与满意度水平受到其政策执行过程的服从偏好和政策建议去向偏好两个特征的影响;同时,政策建议去向偏好还对其政策参与意愿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2014 Vol. 0 (6): 101-115 [摘要] ( 446 ) [HTML 1KB] [PDF 1097KB] ( 698 )
116 姜秀花, 范红霞, 倪婷, 周蕾
“反对针对妇女暴力高层论坛”综述
2014年9月28日,由全国妇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主办的“反对针对妇女暴力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分享全国妇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的反对针对妇女暴力项目成果,就反对针对妇女暴力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立法中需要体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讨,为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纳入反家暴立法视野提供参考依据。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副代表巴素雅女士致辞。来自联合国驻华机构的代表,公、检、法、司、卫计委、民政、国务院妇儿工委等政府部门的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妇联系统的代表、媒体记者70人出席会议。
2014 Vol. 0 (6): 116-119 [摘要] ( 402 ) [HTML 1KB] [PDF 975KB] ( 773 )
120 陈 方
家庭政策:促进妇女发展的保障与途径——“家庭政策与妇女发展”专题论坛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化中国家庭政策研究和推动妇女发展,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于2014年10月20-21日在北京举办了“家庭政策与妇女发展”专题论坛。来自国家老龄委、全国妇联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华女子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约100人出席论坛,围绕着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生育政策与生育保障、平衡工作与家庭以及育儿政策和养老政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2014 Vol. 0 (6): 120-123 [摘要] ( 431 ) [HTML 1KB] [PDF 1009KB] ( 975 )
124 杰华(Tamara Jacka) , 刘霓 编译
关注“留守”妇女的能动性以及对发展的贡献*
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背景下,一批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探讨了当今农村妇女、儿童和老人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福利的缺失。尽管对这一人群的状况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但这些研究却多为城市终极目的论所主导,将那些前往城市的青年男女视为发展的能动者,而妇女、儿童和老人则被视为“弱势群体”,并被赋予了一个没有明显贬义的标签——“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
2014 Vol. 0 (6): 124-125 [摘要] ( 410 ) [HTML 1KB] [PDF 962KB] ( 791 )
研究动态与信息
109 于圣洁 ,张纯刚 ,齐顾波
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回顾与前瞻
历史和文化建构着社会性别关系,这种社会性别关系影响两性的灾害经历。反过来,自然灾害经历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经历又会对两性关系进行重构。文章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简述性别脆弱性理论下相关研究涉及的主要研究议题:两性灾害伤亡率的差异、灾后重建中资源获取与权力表达差异、女性健康问题、针对女性的暴力,最后对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加剧的灾害风险环境中的跨文化性别研究进行展望。
2014 Vol. 0 (6): 109-100 [摘要] ( 440 ) [HTML 1KB] [PDF 1036KB] ( 905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