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20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文学·文化·传播
实证研究
“照料劳动:理论与经验”专题
职场性骚扰研究
“照料劳动:理论与经验”专题
5
南希·福布尔 宋月萍
照料经济的特征、价值与挑战:基于性别视角的审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照料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新认识照料的价值尤为必要。本文阐述了照料供给的经济学相关问题,在阐述照料、照料工作等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指出照料之价值所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亦从照料的经济特征指出照料惩罚存在之理论根源,就两类照料惩罚——家庭照料惩罚、有酬照料惩罚展开讨论,并就照料经济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探讨。本文认为,照料工作创造、发展和维护了人类能力,是整个经济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照料的经济学外部性特征,其价值往往被低估,引致照料惩罚;照料惩罚也往往与性别问题相互交织,加剧了性别不平等。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更大规模照料经济的公共投资有利于长期发展,必须以更公平的方式分配社会再生产成本,才能让所有人都从中获益。
2020 Vol. 0 (5): 5-11 [
摘要
] (
890
) [
HTML
1KB] [
PDF
269KB] (
1367
)
12
肖索未 简逸伦
照料劳动与社会不平等: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启示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女性就业率提升的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出现,为老人、孩子以及其他需要的个体提供照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照料赤字乃至"照料危机"引发了社会科学界和政策研究界的极大关注。其中,女性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力量。本文首先从梳理西方女性主义照料劳动的概念和理论入手,之后着重介绍女性主义交织性视角作为一种分析策略如何应用到照料相关研究中,最后简要阐述女性主义照料理论以及交织性分析对研究中国照料问题的一些启示。
2020 Vol. 0 (5): 12- [
摘要
] (
903
) [
HTML
1KB] [
PDF
542KB] (
2444
)
28
梁萌 吕游 刘万丽
嵌入与消弭:中国家政业职业化实践研究
随着家庭照料和就业市场两个领域需求的增长,家政业成为国家视角下推动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一直以来女性都是该产业的就业主体。本文聚焦于中国家政业职业化实践的现状与挑战,在经典职业社会学分析框架内尝试梳理家政职业化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系统的特征;同时,关照家政劳动以女性从业者为主的性别化分工等方面的特殊性,尝试引入嵌入性分析视角,将本土化社会情境作为重要的分析切入点。研究发现,在外部结构方面,存在政府和企业推动的调解式、赞助式双重控制模式,表现出强势的嵌入特征;在内在系统方面,产生了源自本土社会情境的解构实践,包括客户和劳动者在工作场域中对职业证书、专业技术、劳动标准等职业化标准的消弭和抵御。基于此,家政业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将本土实践特征纳入行业发展框架之中,进一步推动职业团体的相关建设,并从根本上建立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经济与产业发展观。
2020 Vol. 0 (5): 28- [
摘要
] (
619
) [
HTML
1KB] [
PDF
460KB] (
1025
)
42
马春华
儿童照顾政策模式的形塑:性别和福利国家体制
本文主要探讨在国家层面性别秩序和福利国家体制如何共同形塑儿童照顾政策,进而塑造儿童照顾模式。本文结合埃斯平-安德森和南茜·弗雷泽、沃尔特·科比的分析框架,从性别角度构建了女性就业/照顾关系的理念类型和现实模式,从就业和照顾、"商品化"和"去家庭化"角度讨论女性和国家的关系,并依据福利国家体制,选择瑞典、法国、美国和韩国作为现实模式来分析各国的儿童照顾政策。同时,运用量化和政策分析,讨论各国在收入补充、时间弥补与托育服务供给方面的状况,并评估各国儿童照顾政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历史、特点及其目前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分析框架中的位置,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0 Vol. 0 (5): 42- [
摘要
] (
650
) [
HTML
1KB] [
PDF
741KB] (
1351
)
职场性骚扰研究
60
王天玉
言辞型职场性骚扰的司法裁判逻辑
言辞型职场性骚扰是以言语、文字和图像形式在职场实施的性骚扰。此类性骚扰相对于肢体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和频发性,法律边界也较为模糊。检索现有言辞型职场性骚扰的案例分析发现,目前司法裁判标准尚不统一。由于中国《民法典》《女职工保护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确立了雇主防治性骚扰义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介入调查性骚扰,由此使性骚扰争议的主体结构由"骚扰者—被骚扰者"转变为"骚扰者—用人单位—被骚扰者",争议性质也由民事争议转变为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承担性骚扰的证明责任。本文认为,司法裁判对于言辞型职场性骚扰应建立实体和证据两方面的标准,在实体上考察性骚扰对被骚扰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损害,在证据上考察用人单位内部证据能否形成互相印证的证据链,并逐步建构以用人单位为中心的争议处理模式和以用人单位内部证据为中心的证据标准。
2020 Vol. 0 (5): 60- [
摘要
] (
594
) [
HTML
1KB] [
PDF
374KB] (
1119
)
71
吴帆 周子垚
社会工作职场性骚扰与容忍度研究——兼论组织氛围的中介效应
从容忍度视角来理解个体对性骚扰的应对策略是减少性骚扰及其危害的重要分析框架。社会工作职业的性别结构、工作性质、伦理要求和组织氛围等特点使得社会工作职场中的性骚扰问题兼具典型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387位社会工作者的调查发现,社会工作职场性骚扰的发生率较高,骚扰者身份构成复杂,社会工作者整体的性骚扰容忍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受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中多个变量的影响,其中组织氛围在性骚扰经历与容忍度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减少社会工作职场性骚扰的发生,降低其危害,不仅要激发个人的主体意识,更要将组织环境建设作为重要的着力点。
2020 Vol. 0 (5): 71- [
摘要
] (
639
) [
HTML
1KB] [
PDF
535KB] (
1740
)
87
卢杰锋
职场性骚扰的用人单位责任——从《民法典》第1010条展开
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已于2020年5月通过,并将于2021年1月正式实施。《民法典》第1010条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对性骚扰问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足之处在于,《民法典》第1010条未能突出强调民事法律规范对职场性骚扰的规制作用,尤其是未能突出用人单位责任机制在职场性骚扰防治中的作用。应以职场性骚扰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基于用人单位与性骚扰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人单位担负的职场保护责任,明确职场性骚扰用人单位责任的性质与构成要件,从而更好地发挥用人单位在预防、治理和消除职场性骚扰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0 Vol. 0 (5): 87- [
摘要
] (
706
) [
HTML
1KB] [
PDF
356KB] (
1384
)
实证研究
97
高明
市场、生态与公益的连接融合——返乡女性创业研究
本文以基层返乡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机制解决困难为研究议题,以小方和小云两位女性青年的返乡创业实践为例,分析并总结她们反思挫折、勇于创新,用经济机制和非经济机制推进乡村基层合作经济体发展,成功将市场盈利目标、生态保育目标以及社会公益目标连接融合在一起的经验。她们的探索表明,乡村基层合作经济体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须将经济机制和非经济机制结合在一起,在加强乡村资源商品化、价值化的同时,通过合作互助、示范教育等非经济机制加强乡村基层经济体的组织凝聚力以及生态可持续性。小方和小云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她们的实践为国家"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提供了来自民间基层的鲜活实例。
2020 Vol. 0 (5): 97- [
摘要
] (
661
) [
HTML
1KB] [
PDF
442KB] (
864
)
110
任大鹏 刘岩
基层妇联主导下城乡农产品对接模式探究——基于组织网络化视角
如何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农产品城乡对接的困难,引发政府部门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选择四川省青神县基层妇联主导下的城乡农产品对接案例,基于组织网络化视角,分析不同组织间合作网络的构成、多元主体间的目标耦合与协同发展。研究表明,在整个组织合作网络结构中,基层妇联处于枢纽性节点位置,承担组织服务、资源链接、信息筛选等多项职能,并以此构建起组织间的沟通与信任机制,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寻求优质农产品的购买需求,而且帮助小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增收,稳定家庭生计安全,从而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2020 Vol. 0 (5): 110- [
摘要
] (
541
) [
HTML
1KB] [
PDF
1142KB] (
880
)
文学·文化·传播
121
王宇英
创伤记忆的影像书写:论《二十二》的创作伦理
《二十二》是首部在国内公开放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得到了观众、市场、政府的多重认可,成为形塑"慰安妇"公共记忆的重要文化作品。此片的拍摄与公映是一次抵抗遗忘的努力,以见证者为中心的创作风格及为幸存者留下证词的拍摄重点彰显了强烈的伦理自觉,是"慰安妇"题材纪录片的重大突破。但在书写创伤与抚慰情感的两难处境中,影片对于"慰安妇"的呈现仍然基于该群体的共同特点,内部的差异仍被幸存者表面化的共性所遮蔽,口述访谈所擅长的个体叙事未得到充分利用与挖掘。由此可见,女性历史创伤的书写伦理需要具备主动挑战已有历史书写的意识,更要对男性中心的民族主义及殖民主义保持警惕,否则难以实现主创团队为历史和现实提供证词的初衷,也会窄化该片创建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价值。
2020 Vol. 0 (5): 121- [
摘要
] (
583
) [
HTML
1KB] [
PDF
313KB] (
1065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郭 晔
执行主编:张永英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
86-10-65103472
传 真:
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
2-375
国际代号:
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