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23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23-07-25

文学·文化·传播
实证研究
法律与政策研究
研究动态与信息
20世纪中国的社会教育与性别
   
实证研究
5 钟晓慧;李秉勤
灵活工作制能否留住照料行业的女护理员?——基于城市养老院护理员的职业选择研究
已有研究强调劳动报酬过低是老年护理员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本文认为女护理员身兼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双重身份,处于时间贫困状态,仅从经济维度难以充分理解该群体的职业选择。基于2016-2019年对上海和北京两家养老院的调查,本文考察了灵活工作制对护理员择业产生的影响。本文有三个主要发现。首先,中国城市老年护理员严重短缺且劳动报酬相对较低,使得雇主愿意在正规工作场所增加工作灵活性从而吸纳中年女护理员。其次,灵活工作制的建立取决于养老院资金和人力等组织资源,资源受限的雇主会运用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最后,传统性别角色文化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性别差异化设计阻碍女护理员延长职业生涯,而工作系统灵活性的增加难以抵消结构性阻力。因此,中国城市老年照料行业仍然普遍面临护理员流失的困境。本文表明,解决时间贫困对于吸引和留住护理员非常重要,仅靠经济激励效果有限。本文对降低护理员流失拓宽了政策思路。
2023 Vol. 0 (3): 5- [摘要] ( 93 ) [HTML 1KB] [PDF 1606KB] ( 167 )
20 王晔安;潘莉 ;郑广怀
双向赋权:乡村弱势女性与草根社会组织之间的共生机制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服务碎片化和社群空心化的双重困境,乡村既缺乏成熟专业并在本地扎根的社会服务提供者,也缺乏积极参与且自信坚定的服务使用者。本研究基于生活政治视角,整合赋权和合作生产的概念,探讨同处于弱势状态的社会组织和乡村女性共同成长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通过信任构建、信心营造、认同建构、对话民主、能动式权力等过程,乡村弱势女性与草根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双向赋权机制,既满足了乡村当下迫切的社会需求,也提升了自身作为行动者塑造乡村社会的能力。双向赋权机制揭示了乡村社会治理和服务提供“内外共生”的可能路径,有助于缓解新时代乡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经济新常态及后疫情条件下政府财政能力下降之间的矛盾。
2023 Vol. 0 (3): 20- [摘要] ( 82 ) [HTML 1KB] [PDF 1559KB] ( 115 )
32 吴越;孙弋帏
虚拟男友:数字化时代的男性情感劳动与女性情感消费
本文将虚拟男友服务作为一种数字化时代的亲密关系情感商品,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考察其中的亲密关系生产过程及其在性别视角下的独特现实意义。虚拟男友以数字化的平台、身体和情感为基础进行情感劳动和亲密劳动,最终生产出一种以虚拟性兼顾情感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亲密关系。在此过程中,虚拟男友的劳动困境体现了情感劳动被视为一种女性化的劳动而遭受的贬值与污名,但其中的男性情感劳动与女性情感消费也喻示着打破性别分化的可能,尤其是女性通过消费赋权的主体性改变了亲密关系性别脚本中的客体性地位,进而塑造出新的两性性别气质与亲密关系体验。因此,虚拟男友服务的背后是亲密关系的商品化、数字化、流动化等变迁,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形态。
2023 Vol. 0 (3): 32- [摘要] ( 101 ) [HTML 1KB] [PDF 1485KB] ( 227 )
法律与政策研究
44 卜卫;蔡珂
数字素养、性别与可持续发展——从“性别与发展”理论视角探讨数字环境下如何促进性别平等的发展
数字环境正在重新形塑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但研究表明,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并不必然带来性别平等。基于这种思考,本文将讨论数字素养、性别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关系。首先,分析数字素养概念的建构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发展的情境中去理解数字素养。其次,梳理“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发展”“妇女与发展”等重要概念的理论脉络。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从“性别与发展”理论视角揭示性别数字鸿沟,尝试提出通过包容性数字素养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和发展的政策方案。这个方案并不局限于技能或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是要挑战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消除一切阻碍妇女获得权利的障碍。数字素养提升不仅是为了改善妇女生计,还是为了通过信息技术在生产、再生产和社区(社会)发展等领域中赋权妇女,以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2023 Vol. 0 (3): 44- [摘要] ( 78 ) [HTML 1KB] [PDF 1578KB] ( 238 )
20世纪中国的社会教育与性别
58 罗迪
关注过程:妇女识字教育研究的视角转换——以1940年和1944年晋西北冬学为例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教育家、知识分子和各政党都积极提倡民众尤其是妇女的识字教育,视其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从这一角度出发,不同的政党团体对于民众识字如何服务于国家民族建设有不同的表述。归其宗旨,大多将识字作为获得读写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前提,将其功用放在个人与民族国家之关联这个维度来衡量,识字与否决定了个人在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思想框架长期以来指导着学者对识字教育的研究。本文以1940年和1944年的晋西北冬学为例,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主张将识字作为实践,认为其社会影响是基于人们在识字过程中的体验之上形成的,而根植于地方社会的多元的人际关系是包括妇女在内的农村民众体验和塑造识字社会意义的重要场域。农村妇女通过识字的经历调整和重塑与亲朋、邻里以及根据地政府的多维关系,进而获得相对的文化自信,体验识字带来的对日常生活的革命。
2023 Vol. 0 (3): 58- [摘要] ( 32 ) [HTML 1KB] [PDF 1589KB] ( 79 )
73 宋少鹏;王颖;高小贤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群众路线下的陕甘宁边区妇婴卫生的群众教育
1944年3月,毛泽东提出将医药卫生与生产计划同步进行,有力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妇婴卫生浮现为卫生运动的中心议题,并呈现出群众教育的特点。延安整风运动和群众路线为妇婴卫生的群众教育打开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制度机制。实践中,参与卫生教育宣传的各类干部结合当地传统资源开发出卫生秧歌和“拉洋片”、展览会和庙会、卫生冬学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与符合群众认知方式的内容,传播妇婴卫生知识。陕甘宁妇婴卫生的群众教育既是传播现代妇婴卫生知识、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群众观点、实施群众路线的体现和改造乡村社会的载体之一。同时,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实现着对于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改造与干群关系的重构,从而帮助他们体察基层社会、理解民情。通过群众路线展开的群众教育同时实现了对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教育。对陕甘宁边区妇婴卫生群众教育实践的考察,既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一个经验案例,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个宝贵案例,即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会如何通过贴合民众需求、嵌入既有的生活秩序、创造性转化传统资源推进一个具体的现代化议程。
2023 Vol. 0 (3): 73- [摘要] ( 37 ) [HTML 1KB] [PDF 1801KB] ( 85 )
文学·文化·传播
94 罗雅琳
如何呈现民众之“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戏剧“难题”与张瑞芳的早期表演
对于民众之“美”的呈现,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左翼戏剧中的一大难题。民众的角色定位和舞台形象是通过“明星”来具体落实的,由此,“明星”构成了考察这一问题时的重点。在抗战话剧“四大名旦”中,张瑞芳被称为“北国女儿”,暗示着她是自20世纪30年代起上海流行的好莱坞式审美之外的另一种“明星”类型。张瑞芳“美丽而不过分”的容貌,蕴含着普通民众通往美好的可能性;她所扮演的民众角色及其表演风格体现出“柔顺与反抗的二重性”,涉及救亡与启蒙的关系、群众的情感深度和理性判断能力、未来的政治潜能等问题。民众之“美”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探索,张瑞芳一面积极学习扮演工农兵形象,一面仍在对李双双形象的塑造中呈现出“柔顺与反抗的二重性”。
2023 Vol. 0 (3): 94- [摘要] ( 37 ) [HTML 1KB] [PDF 1444KB] ( 82 )
104 熊庆元
“连衣裙”与“地质包”:《年青的一代》中的性别叙事
在话剧《年青的一代》的现有研究中,对剧作中“物”的分析颇具洞见,但仍然忽略了剧中一些重要的叙事要素。本文从该剧第一幕中涉及着装的细节入手,探讨围绕“连衣裙”与“地质包”的美学叙事所折射出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革命中的性别问题。在剧作中,青年妇女对个人爱情的追求与其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具有同构性,其革命热情反映了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诉求,体现了公与私的统一。这一公私互嵌结构也经由剧作对革命母亲的叙事反映出来。母亲对青年的家庭教育亦是革命教育,因而象征着革命的正统性,有关革命母亲的叙事揭示出妇女与革命教育之间的历史关系。通过把妇女解放问题置于20世纪60年代反帝反修的历史语境中,剧作赋予了性别问题以新的内涵。
2023 Vol. 0 (3): 104- [摘要] ( 55 ) [HTML 1KB] [PDF 1375KB] ( 63 )
研究动态与信息
113 沈奕斐
隔代育儿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述评
在中国,祖辈通常是年轻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但是祖辈参与孙辈育儿对儿童的发展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学界对此并未形成共识。本文使用荟萃分析方法分析过去20年有关隔代育儿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章后发现,多数研究认为隔代育儿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但进一步分析发现,隔代育儿的概念界定及测量、城乡差异、元假设和话语权四个维度对研究结论存在重大影响,祖辈参与孙辈照料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基于此,本文借鉴西方祖辈参与育儿研究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一个祖辈参与育儿的本土化研究框架,期望能促进关于祖辈照料的研究,以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2023 Vol. 0 (3): 113- [摘要] ( 70 ) [HTML 1KB] [PDF 1729KB] ( 215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