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21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21-05-25

文学·文化·传播
图书评介
领导讲话
实证研究
法律与政策研究
疫情、性别与风险应对
   
领导讲话
5 沈跃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为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2021 Vol. 0 (3): 5- [摘要] ( 253 ) [HTML 1KB] [PDF 137KB] ( 478 )
疫情、性别与风险应对
9 吴丽娟 | 陆继霞
疫情冲击下的扶贫车间女工:风险与应对——基于河南省的一个案例研究
扶贫车间作为国家主导下资本从城市转移到乡村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是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实现非农就业的重要途径。基于对河南省一个扶贫车间的实地调研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扶贫车间在政府的"任务导向"、企业的"加减法则"行动逻辑下率先实现了复工。然而,处于风险分配下层的扶贫车间女工事实上却面临更多的压力,不得不面对从风险、资本与家庭的强制中突围以及平衡因疫情产生的家庭与工作间矛盾的新困境。这亟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改善扶贫车间女工的状况。
2021 Vol. 0 (3): 9- [摘要] ( 363 ) [HTML 1KB] [PDF 434KB] ( 756 )
22 陈安娜 | 王欧
国家干预与社区工作的去性别化及再性别化——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治理中职业性别隔离的实地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区工作长期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局部地区的社区工作存在严重的职业性别隔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将社区工作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关键位置,可能对社区工作的职业性别隔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对疫情暴发初期"震中"武汉社区的实地研究发现,疫情期间由于社区治理任务的复杂化和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社区工作出现了去性别化趋势,社区工作的性别边界变得模糊和开放;但在疫情好转之后,由于社区治理任务的常规化和国家权力的抽离,社区工作转而呈现再性别化特征,女性不仅再次成为社区工作的绝对主力,还承担了疫情前的家庭再生产任务。研究表明,国家需要对性别劳动分工进行制度化干预,才能促进社区工作的去性别化和改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
2021 Vol. 0 (3): 22- [摘要] ( 276 ) [HTML 1KB] [PDF 730KB] ( 776 )
37 邢朝国
疫情之下非正规就业的“超不稳定性”及主体应对——以北京市月嫂为例
本文以北京市月嫂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月嫂非正规就业的不稳定性及其主体应对。研究发现,在疫情与非正规就业的交叉影响下,月嫂的生计处于超不稳定状态,突出表现在流动、居住、工作三个层面。对此,月嫂通过"协同稳定化"和"自我稳定化"两类策略予以应对。"协同稳定化"包括服从中介公司安排,做一个"听话的月嫂",与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与客户协商,消除工作空档期,实现下户上户无缝衔接。"自我稳定化"体现为月嫂避免疫情感染风险的跨省流动以及暂时退出工作。研究表明,这两类应对策略不仅不能真正化解疫情驱动的"超不稳定性",还会给月嫂带来新的不稳定性,导致月嫂对中介公司的依赖性增强、自主性下降。作为一项特定时空下的经验研究,本文丰富了非正规就业不稳定性的理论阐释,并且呈现出女性劳动者的经验及其能动性。
2021 Vol. 0 (3): 37- [摘要] ( 298 ) [HTML 1KB] [PDF 739KB] ( 603 )
实证研究
53 梅笑 | 涂炯
效率与温情:大病照护中的情感劳动何以可能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和疾病谱发生变化,大病照护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对家庭照护和专业照护力量的补充,护工日渐成为医疗机构中为重病患者提供照护的主要群体。这一方面缓解了医院护理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因照护质量参差不齐引发社会担忧。基于在G市三所医院开展的田野调查,本文在微观互动、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探讨情感劳动发生的社会条件,并提出一种以"关系"为核心的情感劳动分类方式。其中,"消极情感劳动"以维持现有情感连接状态为主要目标,以管控负面情绪为主要手段;"积极情感劳动"以促进情感连接为主要目标,以生产正面情绪为主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推进情感劳动理论发展和改善大病照护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2021 Vol. 0 (3): 53- [摘要] ( 212 ) [HTML 1KB] [PDF 507KB] ( 677 )
68 许琪
随父姓、随母姓还是新复姓:中国的姓氏变革与原因分析(1986-2005)
本文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随母姓和新复姓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1986—2005年出生的人口中,随母姓和新复姓十分罕见,但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地区来看,随母姓和新复姓的空间差异很大。随母姓更可能出现在农村、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父亲社会地位低于母亲、母亲没有兄弟而父亲有兄弟的家庭,且随母姓随时间增加的趋势能较好地被生育率的下降所解释。新复姓更可能出现在城市、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但几乎不受父母相对地位的影响,也较少受父母兄弟姐妹结构的影响。研究认为,随母姓和新复姓虽然都背离了"子随父姓"的传统,但受不同的社会力量所驱使。随母姓是生育率下降背景下家庭应对传宗接代需求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新复姓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现代化转型带来的观念变迁。
2021 Vol. 0 (3): 68- [摘要] ( 672 ) [HTML 1KB] [PDF 660KB] ( 1054 )
法律与政策研究
88 薛宁兰
防防治性骚扰的中国之路:学说、立法与裁判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防治性骚扰的进展主要从学说、立法、司法三个层面体现。启动于不同年份的定性和定量调查揭示出性骚扰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界定性骚扰概念、建立防治机制的重要性。对性骚扰议题的本土化研究,既要在国际视野下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又要立足本土实践,从立法演进和司法实践中探索出本土的社会治理模式。从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至今,中国专门防治性骚扰的法律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健全,渐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妇女权益保障法关于性骚扰规定的突破是历史性转折,民法典相关规定的确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将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单独列举为民事诉讼案由,与性骚扰这一侵权行为的特性更加贴切,有利于司法准确判定案件性质、及时保护受害人权益。
2021 Vol. 0 (3): 88- [摘要] ( 277 ) [HTML 1KB] [PDF 503KB] ( 866 )
103 刘文勇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兼论夫妻共同债务证明责任的分配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64条规定的是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采取主观意思论和客观用途论的方式认定夫妻共同债务。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债权人应承担夫妻具有共同意思表示或者债务为家庭日常生活或者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等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在以客观用途论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时,应区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满足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另一种是仅间接满足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例如借贷之债。对债权人而言,前者较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至于后者,债权人承担的证明负担较重,为了避免夫妻共同债务证明不能之风险,债权人应尽量采取事前共债共签方式。
2021 Vol. 0 (3): 103- [摘要] ( 276 ) [HTML 1KB] [PDF 393KB] ( 499 )
文学·文化·传播
114 姜瑀
新文化运动的性道德话语——以20世纪20年代的两次争论为中心
20世纪20年代,从"贞操问题讨论"到"新性道德论争",新文化运动在反复论辩的过程中建构了新的性道德。新性道德论争中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将性道德定位在价值伦理的单一层面进行讨论;二是在价值伦理和制度组织两个层面同时展开讨论。前者得出爱情就是性的唯一依据的结论;后者则坚持性需要制度性力量进行约束。路径和观点的差异同时也传达出对爱情内涵的不同理解。虽然存在内部差异,但新文化从整体上建立了性、爱和婚姻三位一体的现代性道德,与情感中心主义的现代家庭伦理相一致。与此同时,性与爱成为结合体并与婚姻脱嵌的趋势,也在新性道德讨论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2021 Vol. 0 (3): 114- [摘要] ( 225 ) [HTML 1KB] [PDF 368KB] ( 885 )
图书评介
124 曹晋 | 曹浩帆
高学历全职妈妈与英国当代父权制的再建构——评莎妮·奥加德的《回归家庭:家庭、事业和难以实现的平等》
2015年莎妮·奥加德(Shani Orgad)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媒介与社会性别"课堂为近百名学生做了题为"长发飘飘的妇女与全职母亲——当代后女性主义媒介文化语境下的母亲及劳工再现"的英文演讲。讲座结束后,本文作者之一的曹晋教授与其进行了对话,两位女性学者彼此感同身受:同为工作的母亲(working mother),带着生活压力和阅历来做妇女的日常生活研究,不仅是为妇女而研究,而且和妇女一起介入式地研究,极易达成共识。
2021 Vol. 0 (3): 124- [摘要] ( 323 ) [HTML 1KB] [PDF 221KB] ( 1052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