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17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2017-11-25

领导讲话
实证研究
“妇女动员、合作经济、乡村实践”专题
“革命文学、文化再现、女性话语”专题
反家庭暴力法研究
   
领导讲话
5 沈跃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动妇女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在中国妇女研究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 Vol. 0 (6): 5- [摘要] ( 433 ) [HTML 1KB] [PDF 1092KB] ( 691 )
“妇女动员、合作经济、乡村实践”专题
10 董丽敏
组织起来:“新妇女”与“新社会”的构建——以延安时期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文章结合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对抗战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指出其具有多重面向:它以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纺织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对传统"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劳动分工进行了征用和改造,从而在"妇女解放"的维度上留下了值得讨论的新空间;它是抗日根据地在遭遇到经济封锁时的"自给自足"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但更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合作社"机制探索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它询唤出了一批具有劳动自觉、尊严感与"公家"意识的"新妇女",更重要的是,初步建构了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劳动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未来"新社会"建构的可能路径。文章认为,延安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拓展了对"妇女""革命"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延安道路"为成熟标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也亟待被进一步认识。
2017 Vol. 0 (6): 10- [摘要] ( 468 ) [HTML 1KB] [PDF 1278KB] ( 807 )
23 杨笛 金一虹
以合作组织抗衡巨型资本——费达生20世纪上半叶的合作理想和实践
20世纪20-40年代,费达生作为中国蚕丝合作生产的重要推动者、组织者,前期在江南太湖流域、40年代在四川的川南实验区,开展了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蚕丝合作生产运动。这场由女性领导、以女性劳动者为主力的合作化运动,成为中国合作运动中一道颇为独特的景观。费达生认为合作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指向新的公平的社会组织,她笃信只有合作组织可以帮助穷人、相信中国在和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相竞争时,合作化是一条可能的生路。费达生始终保持着对资本逐利、扩张和谋求垄断本性的警惕,坚持合作社必须持有超越利润主义、服务社会和保障贫苦农民利益的宗旨,在实践中与资本共舞但又顽强地抗拒着形形色色的资本巨型化。
2017 Vol. 0 (6): 23- [摘要] ( 451 ) [HTML 1KB] [PDF 1263KB] ( 839 )
36 闫红红 郭燕平 古学斌
合作经济、集体劳动与农村妇女——一个华南村落的乡村旅舍实践案例
本文通过回顾毛泽东时代集体经济的历史经验,对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妇女组织与合作经济的发展现状,以L社工机构(1)在一个华南农村推动的乡村旅舍项目为例,探讨新型合作经济中妇女组织培育与妇女增权的路径。文章分成三个部分:集体化时期农村妇女的组织状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妇女组织与合作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广东某一村庄妇女组织与合作经济的当代实践。文章认为,扎根于农村社区,采用优势资产视角以发展新型本土合作经济,将有助于实现妇女的劳动合作及妇女增权。 
2017 Vol. 0 (6): 36- [摘要] ( 470 ) [HTML 1KB] [PDF 1251KB] ( 1001 )
“革命文学、文化再现、女性话语”专题
48 黄华
论大革命时期的女性文学——以《从军日记》《低诉》为例
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国民大革命,不仅催生了革命文学,而且吸引了不少女作家投身其中。1929年、1930年上海春潮书局先后推出谢冰莹的《从军日记》和陆晶清的诗集《低诉》,两部文集以不同风格展示了大革命期间特别是北伐战争期间妇女参加革命的经历。虽然同为大革命时期的作品,但不同的文体和迥异的写作风格,加之出版策划、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部书稿的不同命运。前者成为革命文学的典范;后者则反响平平,即便再版时经过精心策划,却因强调爱情元素而脱离革命文学的范畴,以至于渐趋隐没。两部作品体现了革命文学发展初期个性化的文学话语与集体性的政治话语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同时凸显出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向左转"的发展轨迹。
2017 Vol. 0 (6): 48- [摘要] ( 514 ) [HTML 1KB] [PDF 1222KB] ( 1017 )
58 刘希
对“妇女解放”的认知——1949-1964年三份妇联刊物中底层妇女自述初探
在1949至1964年的三份妇联刊物中,底层妇女作者将官方的政治和性别话语融入她们的自述文本中,呈现了丰富的"(妇女)解放的语言"。她们借用"劳动者""剥削""阶级"等不同社会主义话语框定自身经验,再现自身遭遇的以经济剥夺为基础的阶级和性别等多重压迫;用"封建"命名和反抗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男权思想;用"劳动妇女""主人""同志"等概念重塑自我认同,肯定自身的劳动付出和意义,想象新的性别身份和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构建平等、受尊重的和政治性的主体身份。她们没有将自己看作新社会体系的被动的受益者,而是在自我解放和再现中努力呈现自身的能动性。
2017 Vol. 0 (6): 58- [摘要] ( 473 ) [HTML 1KB] [PDF 1297KB] ( 1341 )
实证研究
72 肖洁
家务劳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本文运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考察家务劳动对已婚在业群体收入获得的影响及影响力的性别差异,分析家务劳动、人力资本、性别歧视等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相对作用。研究发现家务劳动对已婚在业人口的劳动收入具有惩罚效应和门槛效应;家务劳动时长、日常家务劳动和照料型家务劳动对已婚在业男女具有相似的惩罚效力;非日常家务劳动、夫妻家务分工方式以及家务时点对收入获得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已婚在业男女平均收入的差距源于男女的禀赋差异,家务劳动的性别差异是性别收入差距的主因,其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多通过性别歧视起作用。
2017 Vol. 0 (6): 72- [摘要] ( 491 ) [HTML 1KB] [PDF 1248KB] ( 1383 )
85 梁栋 吴惠芳
农业女性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农村性别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四川及山西三省的村庄实地调研
基于不同农村地区的数据调查和微观个案透视,本研究认为农业女性化是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农业女性化遵循着家庭集体主义理性决策的路径,在性别劳动分工中,家庭再生产任务在女性劳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先序,农业生产实际上是其承担家庭再生产责任时的一种顺势行为,代际抚养与陪读现象也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传统性别文化和家庭观念、村庄舆论的共同作用下,留守务农往往是农村妇女基于现实的自主选择,并成为农业女性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女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决策权,夫妻异地的性别分工由于共同支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而成为维系农村婚姻关系的新力量。
2017 Vol. 0 (6): 85- [摘要] ( 465 ) [HTML 1KB] [PDF 1251KB] ( 831 )
98 郑真真
流动妇女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应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本文聚焦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妇女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表现,并比较流动妇女中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异同,比较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之间、与城镇妇女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流动妇女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能力认知和较强的独立性。不过,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组的流动妇女在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知方面有差异,"80后"流动妇女在很多方面与同龄城市妇女几乎没有差别。相对流动男性而言,流动妇女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更为敏感,在这方面与城市妇女相似;但在有关家庭内两性责任和性别分工方面,流动妇女中则存在较大分歧,并与城市妇女有差距。研究结果启示,在推动男女平等价值观时,不可忽视流动妇女的内部差异,更要致力于改变家庭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 
2017 Vol. 0 (6): 98- [摘要] ( 468 ) [HTML 1KB] [PDF 1230KB] ( 847 )
反家庭暴力法研究
106 邓丽
身体与身份:家暴受害者在离婚诉讼中的法律困境
夫妻间人身暴力是最典型的家庭暴力,由此引发的离婚诉讼蕴含着受害人要求维护人身安全、解除身份关系等多重诉求,涉及《婚姻法》与《反家庭暴力法》的衔接适用。对于此类案件所特有的争点如家暴事实的证明、因家暴解除婚姻关系、家暴损害赔偿等,审判实践应充分吸纳反家暴理念,准确把握家暴事实的证据形式、证明主体和证明标准,力破沿袭已久的"二次诉讼裁判离婚"隐规则,探索更加多元而公允的家暴损害赔偿机制,以更好地回应家暴受害人的诉求,实现反家暴的制度功能和社会效果。
2017 Vol. 0 (6): 106- [摘要] ( 551 ) [HTML 1KB] [PDF 1207KB] ( 857 )
116 李瀚琰
论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体系与中国立法的完善
执行是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都建立了完善的执行体系,前者以分配执行主体和处罚违反行为并重,后者以藐视法庭罪处罚作为执行的核心。中国大陆立法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执行主体与处罚机制都存在缺陷。通过对比研究两种执行体系,为中国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的完善提供合理建议。 
2017 Vol. 0 (6): 116- [摘要] ( 431 ) [HTML 1KB] [PDF 1209KB] ( 971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