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17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2017-09-25

图书评介
研究动态与信息
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专栏
“妇女与中国革命:延续与变迁”学术研讨会专栏
“服务业中的用工模式、情感劳动与性别”专栏
   
“妇女与中国革命:延续与变迁”学术研讨会专栏
5 应星
新革命史:问题与方法
2017 Vol. 0 (5): 5- [摘要] ( 575 ) [HTML 1KB] [PDF 135KB] ( 747 )
8 钟雪萍
为什么反思“革命与妇女解放”成了女性的专业
2017 Vol. 0 (5): 8- [摘要] ( 584 ) [HTML 1KB] [PDF 749KB] ( 738 )
14 王玲珍
关于中国革命与性别平等/解放的理论再思考
2017 Vol. 0 (5): 14- [摘要] ( 514 ) [HTML 1KB] [PDF 634KB] ( 758 )
18 董一格
新视角、新材料: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评析
2017 Vol. 0 (5): 18- [摘要] ( 524 ) [HTML 1KB] [PDF 785KB] ( 913 )
“服务业中的用工模式、情感劳动与性别”专栏
24 李晓菁 刘爱玉
资本控制与个体自主 ——对国内空姐情感劳动的实证研究
采用"劳动力—资本—消费者"三方关系的分析框架,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对田野访谈材料的分析,文章以空姐的情感劳动为切入点,试图探讨劳动过程中的资方支配与劳方抗争。研究发现:航空公司以女性气质为标准选拔、培训空姐,并利用"真乘客"与"假乘客"对其劳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创造出一种资本的形式不在场但实则在场的"全景式"监督模式;乘客需求的差异性为空姐的自主情感劳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表现在空姐借助自身女性特质和中国人际互动特性,灵活地对个体乘客投入情感并采用多样的反抗形式。本文认为,在服务业中,消费者与资本之间既有合谋又有分离,这一特点一方面形塑了资本对劳动控制的新特点,另一方面又为劳动者的个人自主提供了可能性。
2017 Vol. 0 (5): 24- [摘要] ( 606 ) [HTML 1KB] [PDF 1876KB] ( 922 )
37 苏熠慧 洪磊
交叉性视角下的男售货员性别气质分析 ——以上海市两家品牌店为例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L首饰店和P服装店的研究发现,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以及劳动力与身体表征的双重商品化使得从事服务业的男性售货员建构出一种被物化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与主流所认可的"高收入""高教育""挣钱养家"的支配型男性气质形成差距,造成了这些男性售货员的性别气质焦虑。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符合社会所认可的男性气质时,他们往往通过性别划界的方式——贬低女店员和诋毁女店长——来缓和男性气质焦虑。男性售货员的性别划界虽然缓解了自身的焦虑,却无助于改变不平等的性别秩序,并再生产了工作场所内部的性别隔离和性别不平等。 
2017 Vol. 0 (5): 37- [摘要] ( 468 ) [HTML 1KB] [PDF 1524KB] ( 875 )
47 梁萌
强控制与弱契约: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家政业用工模式研究
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家政业的结合将导致数字鸿沟的弥合亦或延续。本文通过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联合分析框架,指出金融资本和互联网技术共同建构了互联网家政业强控制-弱契约的用工模式,通过轻资产战略延续家政工弱契约的劳动关系,又通过管理控制的多元化主体加强对劳动者的管理控制,形成强控制的劳动过程类型,从而在组织内部进一步加强了底层劳动者的结构位置,使数字鸿沟的运用差异结果被固化和隐性化。同时,通过在劳动过程讨论中引入性别分析机制,呈现了互联网家政业生产政体形成机制的复杂性。
2017 Vol. 0 (5): 47- [摘要] ( 497 ) [HTML 1KB] [PDF 1997KB] ( 984 )
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专栏
60 李世鹏
公众舆论中的情感和性别——陶思瑾案与民国女性同性爱话语
民国女性青年中盛行着"同性爱"之风,时人对于这一现象也一直保持着关注。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于杭州的陶思瑾杀死同性恋人刘梦莹的惨案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媒体的炒作下,同性爱成为了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国族危亡的背景之下,血案的发生使得社会主流舆论对同性爱的态度逐渐呈现出总体负面化的趋势。通过陶思瑾案后的社会讨论,可以见到公众舆论对于性别与情感的想象和介入。在传媒的推动之下,私人情感问题成为了社会问题,从而被公共化。
2017 Vol. 0 (5): 60-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6993KB] ( 867 )
79 唐娒嘉
20世纪30年代社会媒介的“摩登女性”想象
20世纪30年代,"摩登女郎"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符码之一。各类报刊刊载了数十篇关于"摩登女郎"的讨论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对其大加贬斥。而"摩登女性"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概念体系,其形成原因并非30年代社会媒介所以为的"来源于英文modern的音译"这般简单,而是充满了丰盈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很有可能受到日本"摩登女"概念的影响。这数十篇文章,从家庭职能、传统妇德、两性关系、国民责任等方面展开对摩登女性的声讨和规训,发表各自对于理想的、"真正的"摩登女性的想象与期待。然而摩登女性的概念和实际状况都是复杂难言的,社会媒介对她们的期待和要求带有许多虚构成分,摩登女性自身则在社会媒介众声喧哗的裹挟下,近于湮没无声。
2017 Vol. 0 (5): 79- [摘要] ( 505 ) [HTML 1KB] [PDF 1850KB] ( 1075 )
90 侯杰 孙巍溥
日本侵华战争中妇女儿童生活场景的构建与呈现 ——以《支那战线写真》为例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重要的时事摄影期刊,《支那战线写真》记录了1934年至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战争中的具体军事战线、战役和战况。《写真》在营造中国妇女、儿童与"解放者"日本军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中日两国妇女、儿童互帮互助等生活场景方面费尽心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妇女儿童特定的性别年龄符号虚构和平友好场景,营造舆论攻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涂脂抹粉,但是最终仍旧不能挽回其失败的命运。《写真》等时事摄影期刊上刊登的炫耀武力、破坏和平的照片,反而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证据,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接受历史的公正审判。《写真》还呈现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跨国、跨文化性别关系的别样图景。
2017 Vol. 0 (5): 90- [摘要] ( 466 ) [HTML 1KB] [PDF 3177KB] ( 712 )
研究动态与信息
98 刘洁
父权制-现代化-个体化:娘家研究的演变梳理
娘家研究走过了从"沉默"到"显现"的发展历程,这与不同时段现实和理论的既定状况相关联。娘家研究的演变与女性地位的流变密不可分,女性弱势则娘家不彰、娘家研究亦被边缘化,女性状况改善则娘家兴、娘家研究也获得认可,并且这一脉络嵌入在从父权制到现代化再到个体化的发展线索中。过去父权制话语的统摄压制了娘家研究的地位,之后随着现实流变和范式革新,娘家研究在现代化与个体化的推动下得以兴起,出现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成果。娘家研究能够带给性别研究以更多的活力。
2017 Vol. 0 (5): 98- [摘要] ( 545 ) [HTML 1KB] [PDF 1256KB] ( 772 )
106 高修娟
国外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述评
西方学界对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职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焦点在于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2017 Vol. 0 (5): 106- [摘要] ( 483 ) [HTML 1KB] [PDF 1070KB] ( 741 )
113 陆建平
《妇女与性别史研究》新刊发布会暨“全球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 Vol. 0 (5): 113- [摘要] ( 452 ) [HTML 1KB] [PDF 912KB] ( 690 )
图书评介
119 吴小英
城乡迁移的性别化逻辑及其机制:一个交叉性分析的范例——评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
城乡迁移研究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研究中的"男性盲视",掩盖了农民工群体日常而多元的呈现,也阻碍了迁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因素及其深层机制的挖掘。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2017)在对珠三角某港资工厂进行参与观察和深访的基础上,引入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结构分析框架和男性气质学说,将社会性别作为探寻城乡迁移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切入点,但又不仅仅阈于性别化本身的探讨,而是通过对性别结构与城乡、阶级等其他多重社会结构之间的交织互动以及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考察,展示了女性主义者备加推崇却不无争议的交叉性分析的研究范例。
2017 Vol. 0 (5): 119- [摘要] ( 536 ) [HTML 1KB] [PDF 904KB] ( 791 )
125 崔学芳 郭明玥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的轨迹——评耿化敏著《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
《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从"部门工作史"的新视角出发,系统梳理自建党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轨迹,以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为基础,致力于妇女工作通史框架的构建、专题研究的推进和学术对话的开展,有助于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妇女史研究。
2017 Vol. 0 (5): 125- [摘要] ( 487 ) [HTML 1KB] [PDF 569KB] ( 753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