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11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2011-11-15

读书与思考
理论探索与争鸣
观察与调查
妇运观察
史学研究与反思
特别报告
研究动态与信息
   
特别报告
5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1}
以2010年12月1日为标准时点,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本报告在全国数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10个方面描述了当前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总体状况和5个典型群体的主要情况,提炼归纳了八大进步和6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1 Vol. 0 (6): 5-15 [摘要] ( 1087 ) [HTML 1KB] [PDF 1325KB] ( 2497 )
理论探索与争鸣
16 方刚
“反家暴”立法应有男性气质视角
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已提上日程,在法律的制定中应该充分考虑男性气质与家庭暴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支持实施家庭暴力的是刚性/支配趋势男性气质,而非所有男性;男性同样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反家暴立法应该同样保护男性受暴者的权益;反家暴立法应该重在教育与改造,而非惩处,男性气质分析可为教育与改造提供重要依据;重视男性气质影响因素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对施暴者与体制的改变。
2011 Vol. 0 (6): 16-20 [摘要] ( 500 ) [HTML 1KB] [PDF 989KB] ( 1013 )
21 武中哲
法律规范与组织策略:制度变迁中的女性劳动权益*
传统的单位体制下国家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促进了女性劳动权益的保护,保证了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这种制度条件,组织的分化要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和法规来弥补女性权益保护方面的制度缺失。体制内组织与体制外组织由于承担女性成本和违法成本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组织策略,使得两者在性别不平等的发生机制上存在差异,前者主要表现在接纳就业上,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就业的过程中。
2011 Vol. 0 (6): 21-26 [摘要] ( 441 ) [HTML 1KB] [PDF 978KB] ( 769 )
观察与调查
27 杨雪燕,李树茁,尚子娟
儿子偏好还是儿女双全?*——中国人生育性别偏好态度构成及其政策含义
通过2009年陕西省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对农村居民生育性别偏好态度构成进行分析,以探究中国人生育性别偏好态度的内在结构以及不同人群的生育性别偏好态度差异。分析揭示,中国人的生育性别偏好态度是6个一阶因素、两个二阶因素构成的二层结构。分析进一步显示不同人群之间在儿子偏好和女儿偏好的得分上均存在差异;但每类人群的儿子偏好均比女儿偏好更为强烈。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改进方向。
2011 Vol. 0 (6): 27-34 [摘要] ( 470 ) [HTML 1KB] [PDF 1036KB] ( 965 )
35 陈婷婷,叶文振
中国出生性别比城乡差异的社会性别分析
本文在综述评价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描述了近30年来中国城乡出生性别比的总体现状。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城乡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针对这种变化,我们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出生性别比城乡差异的多元理论解释框架,分析导致城乡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差异趋于明显的重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当前中国出生性别比城乡差距的几点对策。
2011 Vol. 0 (6): 35-41 [摘要] ( 445 ) [HTML 1KB] [PDF 1088KB] ( 960 )
42 郑晓瑛,杨蓉蓉,陈华,谈玲芳,陈功
中国未婚女青年妊娠及流产需要与实现*
本文利用全国青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数据对中国未婚女青年妊娠与流产进行现况研究;并对广东等地的公立医院妇产科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探讨影响未婚女青年流产需要实现的因素。研究发现,21.3%有性行为未婚女青年有妊娠经历;90.9%未婚妊娠者有人工流产经历;2.5% 未婚女青年过去一年中有流产服务需要,其中38.9%由于害怕被嘲笑、自认为问题不严重或觉得费用太高而未去医疗机构寻求流产服务。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刻板印象影响了未婚女青年流产服务利用,而选择了私立医疗机构的未婚女青年中有人遭遇流产失败,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需要高度重视未婚女青年妊娠和流产,进行未婚妊娠预防干预,扫除女青年发展障碍,进一步研究与推行女青年赋能机制,并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加强流产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促进未婚女青年流产知情选择。
2011 Vol. 0 (6): 42-46 [摘要] ( 450 ) [HTML 1KB] [PDF 1001KB] ( 690 )
妇运观察
47 郑刚
中国女子大学:抗战时期中共培养妇女干部的一次有益探索
为了适应抗战及妇女运动发展的新形势,经毛泽东倡导,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所专门培训妇女干部的学校。女大建立起全新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妇女干部,促进了抗战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对妇女事业的重视。她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对当今妇女干部的培养也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2011 Vol. 0 (6): 47-53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994KB] ( 963 )
史学研究与反思
54 桂涛
“花瓶”:20世纪30年代职业女性的形象及其语境
20世纪30年代知识女性大规模进入职业领域,与此相伴,职业女性被视为“花瓶”,涌现出大量有关“花瓶”的故事,形成一套“花瓶”叙事。此一现象固然含有现代化论所指出的守旧思想的因素,也有性别研究所指出的“性别压迫”的成分。但是,本文认为有关“花瓶”的论述所蕴含的意味不尽于此。本文把“花瓶”放回20世纪30年代报刊、杂志论述这一问题的语境中,发现女职员被视为“花瓶”主要是因为她们行为“浪漫”,这些“浪漫”的行为又是现代女子教育制度和社会氛围塑造出来的。现代女子教育制度被认为是盲目模仿西方的装饰教育,只教会女子一些装饰技术,为社会培养“花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现代社会氛围,将职业女性商品化,将之转化为国家进步与社会经济繁荣的装饰品。现代教育制度和社会氛围生产出来的知识女性,无法嵌入到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她们只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装饰物,装点现代中国的门面。因此,有关“花瓶”的叙事实际上也是对现代社会及其制度的忧虑与批评的曲折表达。
2011 Vol. 0 (6): 54-61 [摘要] ( 546 ) [HTML 1KB] [PDF 1046KB] ( 1012 )
62 庞雯予
试论章学诚的妇女观及其内在矛盾
章学诚的妇女观丰富而复杂,历来评价者对其褒贬不一。章学诚妇女观主要体现在其妇学思想与其修史实践中,他一方面赞赏女性才华,肯定女性价值,尊重女性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传统的“德言容功”,反对女性走出闺阁及男女作诗唱和,致力于维护名教纲常。章氏妇女观的内在矛盾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其思想本身的矛盾,更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与纠缠。
2011 Vol. 0 (6): 62-68 [摘要] ( 571 ) [HTML 1KB] [PDF 1024KB] ( 1011 )
妇女蛐性别文化研究
69 傅守祥,李馨
跨媒介流传的艺术沟通与女性光芒*——《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女性主义探析
跨媒介的艺术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始自17世纪荷兰著名风俗画画家杨·维梅尔的经典画作,中经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流行小说,再到英国导演皮特·韦伯的成名电影,3位艺术家分别以颜料、文字和影像的不同艺术材质,以不同的时空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交织着青春、爱情、欲望、诱惑、退却与隐忍的人性故事。在光影交织的空间艺术画作里,戴珍珠耳环的青春少女,珍珠上流转着女性光芒;而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共同塑造的主人公葛丽叶,映现出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刚毅与保持个体尊严的自觉。
2011 Vol. 0 (6): 69-75 [摘要] ( 504 ) [HTML 1KB] [PDF 1054KB] ( 1178 )
76 黄华
《化名奥林匹亚》:注视的背后*
在艺术世界里,女人常常是模特、缪斯、妻子和母亲,而不是作为艺术家和天才出现。尤妮斯·利浦顿在《化名奥林匹亚》一书中通过考察维多琳·默兰的生平和艺术经历,揭示了长期困扰艺术界的一个问题:艺术史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维多琳·默兰是爱德华·马奈名画《奥林匹亚》中的模特,同时也是一位女画家。尤妮斯·利浦顿发现艺术史上关于维多琳·默兰的记载与事实有很大出入,她试图纠正并努力追寻维多琳·默兰真实的人生轨迹。该书突出的女性主体意识反映了女性主义者试图改写艺术史的努力。
2011 Vol. 0 (6): 76-81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967KB] ( 806 )
国外妇女蛐性别研究
82 姚桂桂
论美国媒体与反女权运动*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美国反女权主义者对女权运动展开了相当强烈的反击。这场反女权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右翼”保守势力控制下的美国媒体所作的宣传。归纳起来,媒体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媒体嘲讽和丑化职业女性、单身女性和男性女权主义者,将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妖魔化;其二,媒体通过宣扬传统女性的回归和“后女权主义”时代的来临,将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与目标终结化;最后,媒体通过“个人化”女权主义议题,公开放弃女权主义立场,以及宣扬消费主义等,成功将女权主义议题“去政治化”。 
2011 Vol. 0 (6): 82-88 [摘要] ( 575 ) [HTML 1KB] [PDF 997KB] ( 857 )
研究动态与信息
89 杨笛
聚焦中国家庭变迁,探讨支持家庭的公共政策———“中国家庭变迁和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述评
2011 Vol. 0 (6): 89-94 [摘要] ( 462 ) [HTML 1KB] [PDF 931KB] ( 1105 )
95 王向梅
加强女性学学科建设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女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综述
2011 Vol. 0 (6): 95-98 [摘要] ( 447 ) [HTML 1KB] [PDF 939KB] ( 678 )
99 郭海文
“第三届社会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 Vol. 0 (6): 99-102 [摘要] ( 485 ) [HTML 1KB] [PDF 933KB] ( 797 )
103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
“2011 女性生存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简述
2011 Vol. 0 (6): 103-104 [摘要] ( 405 ) [HTML 1KB] [PDF 906KB] ( 610 )
读书与思考
105 刘英,胡翠娥
女性主义文论研究的GPS:评《图谱:女性主义与当代文论的碰撞》
2011 Vol. 0 (6): 105-108 [摘要] ( 404 ) [HTML 1KB] [PDF 947KB] ( 825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