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11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2011-07-15

   
CONTENTS
5 宋少鹏
“回家”还是“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
造成“妇女回家”的原因是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公私领域的分离,把与“再生产”相关的职能推回家庭,造成女性成为市场中“劣”质劳动力。所以,不能只看到妇女要求回家的主体性,而要看到产生“妇女回家”动机的制度性约束。公私领域的分离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观念。20世纪80年代市场化转型以来4次“妇女回家”的争论呈现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向自由主义的转型。女权主义理论需要对市场化转型中形成的这种结构性压迫提出批判。
2011 Vol. 0 (4): 5-12 [摘要] ( 1030 ) [HTML 1KB] [PDF 1014KB] ( 2697 )
13 陶艳兰
代际互惠还是福利不足?——城市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中的代际交换与社会性别
老人帮助已婚儿女承担家务劳动,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种代际互惠。第一,在代际及性别权力关系改变与工业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代际互惠发生了改变。第二,代际互惠观念背后隐藏了一些意识形态,它们与工业化进程中家庭功能外移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文章在父系家庭和工业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下,从代际和性别权力关系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城市双职工家庭中,在第一个孩子出世到上小学之前这段家庭生命周期内,祖父母特别是祖母协助双职工家庭中的儿子和儿媳承担育儿及其他家务工作这一现象,探讨了在经济力量改变社会性别和父权制家庭关系的背景下,老年女性的福利遭到削减、家庭面临工业化挑战、社会政策被期待做出调整等相关问题。
2011 Vol. 0 (4): 13-19 [摘要] ( 577 ) [HTML 1KB] [PDF 1046KB] ( 1287 )
20 唐有财
中国城市职场的性别不平等:基于权力的视角*
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清晰界定,既有的关于中国女性职场权力研究在权力界定上表现为宽泛化和狭隘化两种趋向。在批评这两种趋向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对职场权力做了更为明确和精细的界定。基于CGSS2006年城市样本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女性拥有各种权力的比例都比男性要低,那些占据权力位置的女性也主要是边缘性的权力。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和工作单位特征等变量后,女性拥有权力的发生比也显著低于男性,这表明在通往职场权力的道路上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
2011 Vol. 0 (4): 20-26 [摘要] ( 893 ) [HTML 1KB] [PDF 1039KB] ( 1865 )
27 杨雪燕,鲁小茜,李树茁
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家庭购买决策:基于文化规范理论的解释*
本研究基于文化规范理论,将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农村界定为“修正的父权制文化阶段”,在此背景中探究夫妻双方的资源、性别意识等对于家庭购买决策模式的影响。利用2005年在安徽JC的调查数据和分步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后发现,妻子的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中的日常消费和耐用品购买越倾向于以妻子为主或联合决策模式;夫妻双方的性别意识越公平,家庭中的日常消费和耐用品购买越倾向于以妻子为主或联合决策模式。分析结果支持假设,说明文化规范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转型社会中农村地区的家庭购买决策模式。
2011 Vol. 0 (4): 27-36 [摘要] ( 454 ) [HTML 1KB] [PDF 1042KB] ( 810 )
37 张传红,李小云
流动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变化研究*——以北京市农民工流动家庭为例
“家庭化”的乡城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和重要特征。大量农民工家庭举家流入城市,对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和稳定都有深刻影响,但流动对这些家庭本身的影响如何?本研究在国际上关于流动与性别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89户农民工流动家庭流动前后夫妻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详细探讨了流动对夫妻性别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家庭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流动家庭的性别关系的结论。
2011 Vol. 0 (4): 37-43 [摘要] ( 419 ) [HTML 1KB] [PDF 987KB] ( 737 )
44 杨慧
中国城乡居民自我支配时间的性别差异研究
本文利用200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2008年国家统计局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妇女自我支配时间有所增加、男女自我支配时间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年龄在20-34岁、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已婚有偶及零收入者的自我支配时间性别差距最大。对此,文章提出了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增加女性收入、促进家政服务和托幼服务的政策建议。
2011 Vol. 0 (4): 44-58 [摘要] ( 425 ) [HTML 1KB] [PDF 989KB] ( 900 )
59 焦杰,耿冠静
从《礼记》看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尽管它是解释先秦古礼的作品,但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变化,其所表达的妇女观与先秦礼仪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关于婚礼意义和“三从”之义的解释尤与先秦古礼不同,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三从”中的“从夫”成为汉代礼学家重点强调的内容。这些变化反映了战国至两汉时代夫权的加强。
2011 Vol. 0 (4): 59-64 [摘要] ( 443 ) [HTML 1KB] [PDF 1025KB] ( 1304 )
65 韩红星
中国近代女性角色的重塑——来自《北洋画报》的记录
近代中国,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新思想新风潮的传播,女性角色打破了“三从四德”礼教约束下的传统女性的角色属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妇女到现代女性的形象过渡与转变。民国画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借助于民国画报史料,我们从身体角色、社会角色、观念价值几个方面描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角色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及面貌。
2011 Vol. 0 (4): 65-70 [摘要] ( 531 ) [HTML 1KB] [PDF 1021KB] ( 1322 )
71 白蔚
摩登与反摩登——民国报刊建构的女性身体及其现代意义
民国报刊建构的摩登女性身体是现代性之于女性的作用物,具有丰富的现代意涵:首先,它指称着现代性,标志着处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热烈尝试,是现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具体而微的活雕塑;其次,它指称着女性解放,是身体解放的极至,是现代女性从闺阁中解放出来,走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一种象征;再次,它又指称着身体物化,意味着从封建专制主义与父权制家庭解放出来的女性重又沦为男权社会与商业文化消费的对象。
2011 Vol. 0 (4): 71-77 [摘要] ( 451 ) [HTML 1KB] [PDF 990KB] ( 1062 )
78 詹俊峰
构建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批评学”研究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2011 Vol. 0 (4): 78-83 [摘要] ( 526 ) [HTML 1KB] [PDF 1060KB] ( 1050 )
84 马冬玲
进步与妥协:西方护理职业化中的性别建构①
护理职业的女性化并非仅是女性本能的自然体现,而是在西方护理职业化过程中,护理先驱者与社会、与医生群体关于女性气质与护理的专业特性及专业位置进行互动协商的结果,因此,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个过程既具有女性解放的进步意义,又体现了对性别规范的妥协。
2011 Vol. 0 (4): 84-91 [摘要] ( 529 ) [HTML 1KB] [PDF 1017KB] ( 1030 )
92 陆溪
宋代女性身体史的国内研究回顾*
宋代女性身体史研究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和“身体”问题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关注和重视宋代女性身体问题,在观念与感知、特殊机能与体验和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宋代女性身体史在研究理论和内容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开拓的领域。
2011 Vol. 0 (4): 92-97 [摘要] ( 464 ) [HTML 1KB] [PDF 997KB] ( 1136 )
98 赵叶珠,程海霞
近10年《妇女研究论丛》作者群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至2010年所载文章的作者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刊作者单位分布广泛,研究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作者以女性为主,年龄以70年代、60年代生人为主,博士及博士后占2/3,职称上无明显偏向,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呈三足鼎立之势;全国众多的高校是妇女研究的主力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是妇女研究的主要阵地;妇女研究仍以个体为主,合作研究成果占比例较少。
2011 Vol. 0 (4): 98-102 [摘要] ( 407 ) [HTML 1KB] [PDF 978KB] ( 719 )
103 王金玲,姜佳将
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建设新进展和新经验——“第二届全国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经验研讨会”综述
2011 Vol. 0 (4): 103-106 [摘要] ( 403 ) [HTML 1KB] [PDF 919KB] ( 758 )
107 陈欣欣
后金融危机时期女性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重新审视——第20届国际女性经济学年会综述
2011 Vol. 0 (4): 107-108 [摘要] ( 429 ) [HTML 1KB] [PDF 904KB] ( 709 )
109 刘堃
不辨他者,何以自明——《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①评介
2011 Vol. 0 (4): 109-111 [摘要] ( 412 ) [HTML 1KB] [PDF 994KB] ( 986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