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16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16-06-10

热点问题研究
国外妇女/ 性别研究
实证研究
法律与政策研究
研究动态与信息
妇运观察与历史研究
青年论坛
   
热点问题研究
5 王俊
大学、知识与课程的性别分析——对中国精英大学各类商业化“女性课程班”的审视
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功利化及实用主义的浪潮中,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纷纷开设了各类商业化的“女性课程班”,旨在通过传统国学、现代知识与时尚元素的浸润,将女人形塑为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明显有违现代性别平等理念的课程班之所以在中国高校出现,反映了大学与父权制、商业资本及文化政治上保守势力的不谋而合,也是大学自身意义危机、日益衰退的学校文化精神及父权制幽灵的呈现。如何在现代性别平等的框架下对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及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度反思,超越历史传统,重构中国大学作为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重要机制应该受到关注。
2016 Vol. 0 (3): 5-14 [摘要] ( 678 ) [HTML 1KB] [PDF 1100KB] ( 860 )
15 柯倩婷
训诫女人:儒家女教的知识生产与话语机制
近年来,女德班在各地以不同方式兴起,把古代儒家女教的文本奉为经典,并重新带入课堂;在性别平等早已成为共识的现代社会,儒家女教的重现带来了时光错乱的荒谬感。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追溯儒家女教的产生及经典化过程,并指出,儒家女教以男尊女卑为价值内核,其知识论基于对封建父权制及其文化权威的认可,其施行手法主要借助对身体的空间区隔与言行训诫,其结果是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并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儒家女教的知识论立场决定其难以启动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在当今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如果不加批判地直接引用,不但对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且将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016 Vol. 0 (3): 15-24 [摘要] ( 587 ) [HTML 1KB] [PDF 1097KB] ( 1491 )
实证研究
25 高修娟
农村仪式性人情活动中的性别分工与性别关系——基于皖北农村葬礼的参与式观察
文章通过对一个葬礼的个案考察,分析了农村人情仪式活动中的性别分工状况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与性别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仪式性活动还是非仪式性活动中,性别分工都呈现男主女辅的情况,且性别分工明确而严格。仪式活动中性别分工极为严格,并通过神秘化的性别禁忌,维持男性中心的父系传承体系,而将女性完全排斥在家族重大事件之外。非仪式活动中性别分工相对不那么严格,但仍旧有习俗的制约,这种性别分工与农村的父系家族格局密切相关,主要由男性体现人情关系网络,女性交往被隐藏其中,其背后仍旧具有男主女辅的性别等级关系。
2016 Vol. 0 (3): 25-32 [摘要] ( 551 ) [HTML 1KB] [PDF 1092KB] ( 968 )
33 许琪
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迁趋势、来源和异质性——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
文章使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研究了10年间中国人的性别观念的变化。研究发现,从这两个维度看,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且,如果将世代更替对性别平等的积极作用排除在外,实际上同一批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在10年间的倒退要比表面上看来更加严重。传统性别观念的回潮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群体的特殊现象,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群的普遍现象。相比而言,年轻世代、女性、居住在农村以及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而年长世代、男性、居住在城市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慢。结婚生育是导致年轻世代的性别观念快速转向传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年轻人的性别观念向传统的快速回归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2016 Vol. 0 (3): 33-43 [摘要] ( 1308 ) [HTML 1KB] [PDF 1065KB] ( 2680 )
法律与政策研究
44 石鑫
公益性民间妇女组织政策环境及行动策略研究
文章通过对公益性民间妇女组织的实证研究,从政策空间、公益生态环境、妇女组织间合作、参与者四个层面分析影响公益性民间妇女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探寻组织发展的行动策略。研究发现,公益性民间妇女组织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法律政策空间存在张力、公益领域性别意识不足、妇女组织合作有待机制化以及女性组织人才流失等方面。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公益性民间妇女组织充分发挥能动性,创新行动策略,包括探索本土化经验、扩大组织影响力、多方整合资源以及凝聚参与者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未来的发展路径。
2016 Vol. 0 (3): 44-53 [摘要] ( 520 ) [HTML 1KB] [PDF 1055KB] ( 890 )
54 同雪莉, 成天娥
基层女村官抗逆过程机制研究
文章在对37位女村官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抗逆力运作过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女村官面临的风险压力、保护资源及自身抗逆特质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抗逆过程机制。结果发现,女村官在外部压力与内在特质的交互过程中,基于社会性别的双重压力促成了其抗逆力的良性启动,良好的家庭功能和异质性社会关系为其面临风险压力提供了有效缓冲,其自身的韧性特质为成功抗逆提供免疫功能,抗逆重组结果则会持续强化抗逆过程的发展,重塑个体抗逆特质。
2016 Vol. 0 (3): 54-62 [摘要] ( 577 ) [HTML 1KB] [PDF 1117KB] ( 982 )
妇运观察与历史研究
63 秦方
近代反缠足话语下的差异视角——以19世纪末天津天足会为中心的考察
文章拟以19世纪末期由西方传教士在天津创办的一个天足会为切入点,借助《京津泰晤士报》这份珍贵史料,探讨参与这场反缠足运动的各种群体如何凝聚在“放足”这一宏大话语下,借机言说自己的诉求,并强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西方男性(包括政治家和传教士)、西方女性以及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因国籍、教育背景、性别的不同,对缠足和反缠足的理解和宣传存在很多差异。西方男性更多地从宗教的角度,将缠足视为一个空洞的中国习俗;西方女性传教士则将之视为一场女权主义的斗争,立志与男性霸权奋战到底;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则将缠足视为家国事务,试图掌控对中国女性的主导权。这个短暂存在的天足会,就好像是一个大世界的小缩影,反映着各种权力关系在其中的磋商。
2016 Vol. 0 (3): 63-70 [摘要] ( 672 ) [HTML 1KB] [PDF 1058KB] ( 1065 )
71 胡玉坤
人民公社时期大田农作的女性化现象——基于对西部两个村落的研究
当下愈演愈烈的“农业女性化”趋势,实际上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一个历史遗产,并与那个时代的农作实践在很多方面一脉相承。文章主要依据对内蒙和陕西两个村落研究的第一手数据,旨在较系统地剖析农田劳作女性化的微观经历并探究其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揭示,在人民公社时期,担任大小队干部、占据技术性岗位及从事社队企业等非农劳动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性。从事大田作业的农村妇女人数及其所承担的劳动份额时常超过男性,因而成为一个不争的常态化事实。然而,妇女的农业贡献与其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劣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016 Vol. 0 (3): 71-82 [摘要] ( 585 ) [HTML 1KB] [PDF 1085KB] ( 968 )
国外妇女/ 性别研究
83 陈义华, 王伟均
查特吉论印度民族主义叙事中的女性议题
殖民话语以印度传统社会中边缘群体包括女性的受害者地位来建构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这对民族主义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他们要同时面对本土传统、殖民现代性、民族文化身份等一系列相互纠葛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印度民族主义者以物质/精神、家庭/世界、男性/女性等对文化进行了二元划分,以此对抗殖民强势文化并保有自我民族身份。但民族主义者的文化二元论最终断绝了外部社会介入印度妇女问题的可能性,强化了本土男性作为女性行为规范立法者的角色,实际上巩固了印度社会的父权制霸权。
2016 Vol. 0 (3): 83-91 [摘要] ( 528 ) [HTML 1KB] [PDF 1047KB] ( 1049 )
92 朱骅
离散论视角下来华女传教士的天路历程——基于《异邦客》的文本研究
“离散”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理论,既指对历史上以犹太人为代表的被迫在故土之外寻求生存的散居族群以及相关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也指在对这些散居族群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以强调杂糅文化身份和超越逻辑为特点的文化理论体系。离散论极大地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史料来源和方法论。作为一本女性离散者传记,赛珍珠的《异邦客》典型地再现了一位来华美国女传教士在跨国空间中与故土文化、宿主文化、职业、信仰博弈却最终客死异乡的生命史,揭示了女性离散者身处的文化困境和离散状态中男权体制的进一步加强。离散视角下的文本分析演示了新兴的跨国女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路。
2016 Vol. 0 (3): 92-100 [摘要] ( 510 ) [HTML 1KB] [PDF 1058KB] ( 939 )
青年论坛
101 杨凡
家庭关系现代化对农村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
文章从“家庭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出发,运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妇女生育意愿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中的男孩偏好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能够弱化农村妇女的男孩偏好。那些在抚养孩子、经济和生育决策方面都不依赖于公婆的妇女,那些生育决策受亲属和宗族影响较小的妇女,那些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经济能力较强、拥有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妇女出现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比较小。
2016 Vol. 0 (3): 101-108 [摘要] ( 525 ) [HTML 1KB] [PDF 1039KB] ( 835 )
研究动态与信息
109 张军晓, 李姚矿, 姚晓芳
女性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
文章在对女性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女性社会网络研究的两个视角——个人中心或意向视角、结构或情境视角,在对这两个视角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发现了结构视角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因此重点对结构视角的女性创业者社会网络研究进行探讨和梳理,最后基于现有的文献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2016 Vol. 0 (3): 109-116 [摘要] ( 519 ) [HTML 1KB] [PDF 1042KB] ( 784 )
117 郭爱妹
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
30多年来,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在研究视角上,表现为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的转变;在研究隐喻上,表现为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迷宫”与“玻璃峭壁”的演变;在研究方法论上,表现为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变革。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不仅有助于纠正传统领导理论及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中的“认同同质化”的本质主义倾向,促进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揭示女性领导者复杂的多元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从而厘清多元交错的社会认同对女性领导者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揭示权力与社会不平等的生产机制,促进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2016 Vol. 0 (3): 117-123 [摘要] ( 596 ) [HTML 1KB] [PDF 1033KB] ( 1080 )
124 和建花
联合国妇地会第60届非政府组织论坛观察——可持续发展与妇女赋权
2016 Vol. 0 (3): 124-127 [摘要] ( 526 ) [HTML 1KB] [PDF 974KB] ( 909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杜 洁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86-10-65103472
传  真: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2-375
国际代号: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