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过刊浏览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载中心
·
《作者承诺书》
·
《妇女研究论丛》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
更多>>
友情链接
·
中国妇女研究会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妇女研究论丛
2023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2023-11-25
法律与政策研究
“性别与劳动”研究
“文学、情感与性别”专题
总目录
“性别与劳动”研究
1
王燕
“妇女顶大事”:大生产运动中妇女“劳动”的组织技术
20世纪40年代的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和北方各根据地为求自力更生,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中国共产党运用组织技术将“劳动”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转化为农村妇女的日常实践。这些组织技术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命名、表彰和区分妇女“劳动”。在农村妇女中树立全新的“劳动”伦理,以替代传统的“受苦”思想。第二,对妇女的“劳动”进行调查统计。这些统计数据既聚焦于物质生产的“劳动”,也囊括妇女“生活”中的“劳动”,让中国共产党得以清晰地看到农村妇女深度互嵌的生产与再生产,但调查数据不能稳定地显示妇女“生活”中的“劳动”。第三,记分制。它将妇女的劳力较公平地、可持续地纳入集体化,并且超越调查数据的不稳定,使再生产以显性的方式存在。通过以上对妇女“劳动”的组织技术,大生产运动达成了“妇女顶大事”的成就,增进了家庭情感,推动了邻里互助,构建了新型组织,走通了一条创建新社会之路。
2023 Vol. 0 (6): 1- [
摘要
] (
191
) [
HTML
1KB] [
PDF
1788KB] (
232
)
16
原璐璐;Nicola Spakowski;周晓虹
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性别平等、技术革新与“翻身”叙事——以郝建秀的工作法及其生命历程为例
本文以集体主义时期工业劳动领域中的著名劳动模范郝建秀的工作法及其生命历程为例,运用“性别—阶级—社会”视角研究女性典型模范塑造对于妇女解放、阶级平等和社会关系改造的意义,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顺利实现工业改造和社会主义转型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以郝建秀为代表的新中国工业妇女劳动模范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主体性象征意义的全方位解析,尤其是对体现阶级与性别的双向“翻身叙事”的解读,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分析路径推进一步,即在广泛的劳动参与之后,通过组织管理方法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改变传统性别劣等定位对女性的限制,使妇女进一步进入新型的技术和管理领域。与此同时,研究通过对个体典型的塑造、“又赛又帮”的集体主义工作作风和“工人阶级一家亲”等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社会互动行为、话语和关系的解析,在“国家—社会”之间增加“个体—集体—阶级”的微观和中观分析视角,提炼出群众路线和阶级平等理念下的阶级跃迁、阶级反哺和阶级结合的社会主义整合机制。
2023 Vol. 0 (6): 16- [
摘要
] (
56
) [
HTML
1KB] [
PDF
1718KB] (
119
)
29
肖索未;王选
家务劳动社会化:市场改革初期的再生产转型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家政服务发展变迁的研究,聚焦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实践,描绘其背后的国家立场、组织方式和文化建构,从而深化对市场改革与“生产—再生产”关系调整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国家总体上延续了集体化时期的理念,肯定再生产劳动的社会价值,认同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家务问题。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社会再生产的责任主体逐渐向私人家庭转移。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维持了对社会再生产的道义责任,但介入形式从通过单位制进行统筹安排转变为协调组织社会力量为家庭服务。在组织方式上,妇联通过创办的三八家务服务公司调配农村年轻女性进入城市家庭服务,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组织输送模式。在文化认知上,保姆工作总体而言被建构成一种社会互助形式,在公共层面被视为社会主义劳动分工中的一环,其社会价值得到高度承认;在日常实践中借由“帮忙”这一通俗观念,农村保姆和城市家庭的关系被社会情理化,涵盖在“家”的隐喻中。
2023 Vol. 0 (6): 29- [
摘要
] (
60
) [
HTML
1KB] [
PDF
1880KB] (
190
)
47
陈阳;刘睿睿
职业性别隔离的再生产与挑战:“货拉拉”女性货运司机的平台劳动研究
2023 Vol. 0 (6): 47- [
摘要
] (
70
) [
HTML
1KB] [
PDF
1762KB] (
148
)
61
杜博;王欧
作为“统筹者”的女工:县域城镇化背景下的女工新身份——以华北Z县自雇装修工为例
在县域城镇化背景下,本文基于对华北Z县自雇装修工的实地调查,发现县域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装修工以夫妻为单位返乡就业,女工据此建构起“统筹者”的新身份,即一方面统筹装修工作的劳动和经营环节,另一方面统筹家庭生计和照料。女工“统筹者”新身份的出现,根源于县域自雇装修劳动体制对女工身份的重构:自雇装修以夫妻合作的方式组织装修工作,劳动和经营环节相对分割,特别是经营环节对沟通协调和关系维护等业务能力的强调,扩展了女工的经营角色,让她们既参与劳动又进行经营;而工作时间的相对弹性以及工作地点与家庭的空间临近,让女工在承担家庭生计的同时也得以兼顾照料。本文拓展了对流动女工身份的理解,有助于后续更深入地探讨县域产业发展对女工的深刻影响。
2023 Vol. 0 (6): 61- [
摘要
] (
61
) [
HTML
1KB] [
PDF
1749KB] (
96
)
“文学、情感与性别”专题
75
路杨
创伤如何可见:萧红小说与弱小者的战时情感经验
在萧红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战争中的“留守者”形象构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序列,随着家庭中的壮年男性走上战场,作为留守者的女性、老人、儿童陷入了生活与情感的巨大创伤。与全面抗战初期流行的情感书写模式相比,萧红的写作从女性经验出发,聚焦于弱小者在战争中被排斥、被贬抑的情感经验,既批判性地揭示了侵略战争背后“强/弱”对立的认知框架,也力图在抗战初期主导性的美学观念之外,寻求为弱小者“不可见”的情感经验赋形的可能。伴随着对自身战时情感经验的辨认与省思,萧红对留守者创伤的再现也投射了一个女性出走者的情感倒错。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实践,萧红的写作在40年代初期抗战文艺的主调之外,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情感倾向、伦理态度、美学方案和政治构想,也是在感知、美学与政治领域为女性及一切弱小者寻求情感合法性的重新分配,其中包含的能量与限度仍值得发掘与反思。
2023 Vol. 0 (6): 75- [
摘要
] (
52
) [
HTML
1KB] [
PDF
1889KB] (
157
)
93
吴雪丽
“转折时代”的情感政治——重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对政治历史的“伤痕”书写和弥合,多是通过挪用和吸纳个人的情感、欲望等私人领域的情感关系而得以呈现。重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情感政治,是尝试将其置于“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历史转折”中,考察小说文本中私人领域的父女亲情、姐妹情谊、男女爱情等情感关系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私人伦理、公共伦理和文化政治、历史逻辑。作为“转折时代”的历史生成物,《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成为一个文学、文化、政治的镜像,其中情感关系的形塑与重构有着复杂的“历史中间物”之多重面向,在显示其充分的历史批判的同时隐含了明显的历史限度。
2023 Vol. 0 (6): 93- [
摘要
] (
56
) [
HTML
1KB] [
PDF
1889KB] (
239
)
法律与政策研究
107
郭晓飞
论“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意义、局限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一个比较法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美国“受虐妇女综合症”的分析,认为这个概念主要被用来打破陪审团关于性别与亲密关系的刻板印象,用来证明被告合理确信自己面对紧迫的危险,需要进行自身防卫。它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教义,只是在既有的防卫学说中纳入性别视角。同时,“受虐妇女综合症”在事实维度上面临科学视角的批评,在价值维度上面临女性主义的批评。本文认为,中国需要进行批判性有选择的借鉴。尽管中国在规范中并没有出现“受虐妇女综合症”这一概念,但无论是在实体法领域,还是在证据法领域,事实上已经部分接受了这一理论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中国应该用“受虐妇女社会调查报告”来代替“受虐妇女综合症”,这不但可以去除美国概念中的病理化效应,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同时也与我国刑诉法中既有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一致性。
2023 Vol. 0 (6): 107- [
摘要
] (
74
) [
HTML
1KB] [
PDF
1969KB] (
190
)
总目录
127
《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总目录
2023 Vol. 0 (6): 127- [
摘要
] (
86
) [
HTML
1KB] [
PDF
986KB] (
169
)
请给本刊投稿的作者下载阅读《作者承诺书》
请投稿作者小心分辨假冒本刊的“官网”
更多>>
《妇女研究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编辑出版:《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主 编:郭 晔
执行主编:张永英
副 主 编:宓瑞新
编 辑:史凯亮 王妍 綦郑潇
电 话:
86-10-65103472
传 真:
86-10-65258990
ISSN 1004-2563
CN 11-2876/C
邮发代号:
2-375
国际代号:
BM1186
版权所有 © 2016 《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京ICP备15047311号-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 电话:86-10-65103472 传真:86-10-65258990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