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量代表与实质代表:理解女性政治地位的一个理论视角 |
|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女性政治地位在性别平等评估中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在国内评价体系中持续上升,在全球评价体系中却呈下降态势。如何理解这种不尽一致的结果?以女性代表性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发现,从决策机构中的女性数量看,尽管中国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女性决策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增长速度仍不尽如人意。如果从女性的实质性代表考察,并非只有"女性代表"才能为提升女性政治地位采取行动。实际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发展出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两性公民个体在内的多元女性代表主体,形成了包括政策产出、统计监测与需求回应等有利于女性发展的多元行动机制,无论是政策制定理念还是政策制定与评估方式,均朝着服务女性需求、追求社会性别公平的方向持续转变。因此,评价女性政治地位需要一种更加开放与包容的视角,即数量代表与实质代表的"二元维度",除了依据国际上普遍采纳的数量代表指标之外,还应结合实质代表要素进行综合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
|
关键词 :
数量代表 ,
 ,
实质代表 ,
 ,
女性政治地位 ,
 ,
性别配额制
|
|
[1] |
孙萍;赵宇超;张仟煜. 平台、性别与劳动:“女骑手”的性别展演[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5-. |
[2] |
黄盈盈. 跨国视野下的“西方性学”[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72-. |
[3] |
丁依然;董晨宇. 制造夫妻:中国形婚群体的剧班协作、达标表演与身份失调[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87-. |
[4] |
牛天. 规制的美丽:平台中介下女性团课教练审美劳动的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17-. |
[5] |
罗雅琳. 革命政治中的“女性气质”问题——从夏衍的《秋瑾传》到颜一烟的《秋瑾》[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99-. |
[6] |
苏熠慧. 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90后”打工女性主体的类型学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44-. |
[7] |
丁瑜;梁家恩. 外发工厂妇女的劳动生活困境与应对:一个零工经济与性别融合的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32-. |
[8] |
许琪. 女性受教育程度对育儿分工的影响——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58-. |
[9] |
王颖. 建设革命家务——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陈敏运动”为中心的考察[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111-. |
[10] |
汪洋. 共同财产制下离婚经济补偿的价值基础、教义构造与体系协调[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73-. |
[11] |
杭苏红. 人格”的四重奏:五四运动前后女校学潮中的群体心理与社会历史(1911-1925)[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98-. |
[12] |
张骁健. 未完成的个体化:老年公园相亲实践中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基于北京市C公园相亲角的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25-. |
[13] |
马勤勤. 世界视角与中国问题——评叶凯蒂《晚清政治小说:一种世界性文学类型的迁移》[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122-. |
[14] |
林晓珊. “回家吃饭”:工作与家庭冲突中的饮食实践[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37-. |
[15] |
戴瑞君. 法律如何定义对妇女的歧视[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5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