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有关中国女性与基督教研究述评
刘文娜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A Review of the Past 30 Years Research on Women and Christianity in China
LIU Wen-na
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摘要 通过对近30年来国内有关女性与基督教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可将已有研究内容按类型划分为基督教女性观研究、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研究、基督教女性教会组织研究、女督徒研究及比较研究五大专题。在系统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也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 :
女性 ,
基督教 ,
教会组织 ,
女传教士
Abstract :Upon reviewing the past 30 years' published research on women and Christianity, this paper identifies five theme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Christian perception of women; Christianit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studies; women's church groups; Christian wome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women and Christianity.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Key words :
women
christianity
church organizations
women missionary
基金资助: 本文为张桥贵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项目编号:13&ZD077)和云南宗教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智库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刘文娜(1986-),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1]戴懿华,黄薇译.从近年英文学术著作看妇女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研究现状[A].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四辑)[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孝容.男女同尊:佛教女性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杨林聪,刘文明.论耶稣的女性观[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4]马月兰.《圣经》论女性[J].世界宗教文化,2002,(3). [5]裔昭印等.西方妇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刘文明.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兴起及对女性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0,(5) [7]刘文明.早期基督教神学人类学中的男尊女卑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8]范若兰.近年中国关于宗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研究述评[J].世界历史,1999,(3). [9]杨莉.宗教与妇女的悖相关系[J].宗教学研究,1991,(S2). [10]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1]Graham, Gael Norma. Gender,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 in China, 1880-1930[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0. [12]段琦.清末民初美国女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及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4,(3) [13]朱小俐.基督教女传教士在山东活动述论(1860-1920)[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14]宋秀娟.试论基督教女传教士在近代四川的活动[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5]陈艳.近代苏州地区的基督教女传教士(1880-1930)[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16]吴宁.早期基督新教传教士夫人在澳门的活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7]曲宁宁.角色认同:十九世纪美国基督新教来华女传教士研究 ——以慕拉蒂(Lottie Moon)为中心的考察[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曲宁宁.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干事陆慕德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6). [19]林美玫.妇女与差传:19世纪美国圣公会女传教士在华差传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0]朱骅.“纯正女性风范”与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的职能定位[J].妇女研究论丛,2014,(6) [21]周晓玲.近代来华传教士报刊与中国女性观念启蒙[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 [22]马长林,杨红.宗教、家庭、社会——面向女性基督徒的宣教——以《女铎》、《女星》、《女青年报》、《妇女》为中心[A].陶飞亚主编.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黄薇.近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妇女问题认识——以《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为中心进行探讨[D].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 [24]孙浩然.1912-1922年《女铎》文本与妇女运动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5]王丽.1920年代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男女平权思想探悉——以《女青年》为中心[A].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26]邬月清.建国前武汉地区基督教女子中学发展概述[A].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27]杨兰英.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28]朱峰.性别、家庭与国家——从近代教会女子大学看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融合与冲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9]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30]赵俐.近代基督教会在华女子医学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1]徐以骅.1949年前中国基督教女子神学教育初探[A].陶飞亚主编.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2]邱君娜.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来华女传教士的教育活动[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07. [33]赵晓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妇女的启蒙与觉醒——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为对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3). [34]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5]彭淑敏.中国基督教近代女子高等医学教育的创立:富马利医生及夏葛女子医学院[A].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36]王丽.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中西干事比较研究——以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A].刘树森编.基督教在中国:比较研究视角下的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7]王丽.裂开的图景: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形象转换——以1920-1940年代为中心[A].古伟瀛,赵晓阳主编.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8]潘敏.基督教女青年会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以基督教女青年会乡村服务事业的考察(1926-1937)[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39]陈建林.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社会活动研究(1912-1949)[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40]钮圣妮.近代中国的民众团体与城市女工——以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劳工事业为例[J].东岳论丛,2005,(3). [41]李向平,黄海波.从公益团体到宗教团体——20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A].陶飞亚主编.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2]左芙蓉.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与当代公益事业[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43]左芙蓉.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服务——以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为例(20世纪80年代至今)[J].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4]尹翼婷.近代中国妇女宣教运动研究——以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圣公会女部为中心[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3. [45]Kwok,Pui-lan. 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1860-1927[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1989. [46]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 [47]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8]罗伟虹.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A].徐安琪主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9]王再兴.基督教社群中的“马大现象”及其社会学根源——以四川南充地区教会为考察对象[J].宗教学研究,2003,(1) [50]王葆苓,齐元凤.临沂市妇女信教情况的调查[J].中国妇运,1999,(10). [51]李鹏.一个东北妇女的基督教选择——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10,(18). [52]李华伟.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民众生活秩序的建构[J].民俗研究,2008,(4). [53]李成亮.苏鲁交界农村地区信仰基督教女性的婚育意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1. [54]彭雅倩.中国妇女基督徒女性意识的觉醒[J].金陵神学志,1996,(1). [55]孙浩然.民国女性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与文化精神——以中华国内布道会在云南的活动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6]卢成仁.基督教信仰中的社会性别构建——以怒江娃底傈僳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57]徐炳三.从近代福州基督教会看女信徒的教会地位[J].宗教学研究,2007,(2). [58]郑永福,吕美颐.佛教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女性中影响之比较[J].佛学研究,1996,(1). [59]马燕.女性宗教文化的中国化——清真女学与清末民初基督教会女校之比较[J].回族研究,2009,(4). [60]戴鞍钢.基督教与近代中韩妇女习俗变革[A].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韩国研究论丛(第七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1]裔昭印.基督教和近代中韩妇女运动[A].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韩国研究论丛(第六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
常佩瑶. 交叉性理论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困境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2): 118-.
[2]
张凌寒. 算法自动化决策中的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1): 52-.
[3]
颜海平. 现代中国女性作家与生成的现代性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1): 62-.
[4]
苏熠慧. 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90后”打工女性主体的类型学分析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44-.
[5]
许琪. 女性受教育程度对育儿分工的影响——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58-.
[6]
孙萍;赵宇超;张仟煜. 平台、性别与劳动:“女骑手”的性别展演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5-.
[7]
牛天. 规制的美丽:平台中介下女性团课教练审美劳动的研究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17-.
[8]
罗雅琳. 革命政治中的“女性气质”问题——从夏衍的《秋瑾传》到颜一烟的《秋瑾》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6): 99-.
[9]
杭苏红. 人格”的四重奏:五四运动前后女校学潮中的群体心理与社会历史(1911-1925)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98-.
[10]
刘亚秋. 冷酷的优生学与悲悯的心——潘光旦社会思想中的女性观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2): 27-.
[11]
李英桃;张晓羽. 女性政治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硕博学位论文的分析(2006-2015年)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2): 118-.
[12]
苏熠慧. 性别与劳动研究:理论、概念与启发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1): 18-.
[13]
沈洁. 家务劳动再分配的政策探索——日本“高龄女性贫困”问题的反思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1): 70-.
[14]
张新璐. 梁启超《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的传记策略与女性设计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 0(6): 108-.
[15]
李立新. “第二起居室”:英国知识女性文化实践的异质空间 [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 0(6):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