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家政服务发展变迁的研究,聚焦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实践,描绘其背后的国家立场、组织方式和文化建构,从而深化对市场改革与“生产—再生产”关系调整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国家总体上延续了集体化时期的理念,肯定再生产劳动的社会价值,认同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家务问题。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社会再生产的责任主体逐渐向私人家庭转移。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维持了对社会再生产的道义责任,但介入形式从通过单位制进行统筹安排转变为协调组织社会力量为家庭服务。在组织方式上,妇联通过创办的三八家务服务公司调配农村年轻女性进入城市家庭服务,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组织输送模式。在文化认知上,保姆工作总体而言被建构成一种社会互助形式,在公共层面被视为社会主义劳动分工中的一环,其社会价值得到高度承认;在日常实践中借由“帮忙”这一通俗观念,农村保姆和城市家庭的关系被社会情理化,涵盖在“家”的隐喻中。
|
|
关键词 :
社会再生产,
家务劳动,
社会化,
市场改革初期,
家政服务
|
|
[1] |
张冠李;杨力超. 隐匿与可见:新冠疫情前后城市双薪家庭家务劳动及分工的状态与感知[J]. 妇女研究论丛, 2023, 0(4): 89-. |
[2] |
王燕. 塑造和传播妇女“劳动”:1920-1937年城市的“五一”节和“三八”节纪念仪式[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2): 5-. |
[3] |
钱俊月. 非正规的“正规化”: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家政服务企业——基于2019年四个城市的家政工人调查[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1): 35-. |
[4] |
李洁 吉来诗琴. 从“家庭”走向“社群”——“都市中产全职妈妈”社会参与的路径与价值探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1): 5-. |
[5] |
施芸卿. 以共同育儿为业:跨越儿童抚育的家庭边界——以一个城市社区的“抱团养娃”实践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 0(1): 23-. |
[6] |
汪洋. 共同财产制下离婚经济补偿的价值基础、教义构造与体系协调[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5): 73-. |
[7] |
沈洁. 家务劳动再分配的政策探索——日本“高龄女性贫困”问题的反思[J]. 妇女研究论丛, 2021, 0(1): 70-. |
[8] |
苏熠慧. 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 0(6): 68-. |
[9] |
孔煜也. 三八饭店盛开革新花:“大跃进”时期的妇女与技术劳动[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 0(5): 113-. |
[10] |
吴惠芳 吴云蕊 陈健. 陪读妈妈: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照料劳动的新特点——基于陕西省Y县和河南省G县的调查[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 0(4): 28-. |
[11] |
梁萌.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互联网企业工作压力机制及性别差异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 0(6): 31-. |
[12] |
肖洁. 家务劳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17, 0(6): 72-. |
[13] |
朱依娜, 马缨. 性别、时间分配与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J]. 妇女研究论丛, 2015, 0(4): 24-31. |
[14] |
周旅军. 中国城镇在业夫妻家务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发现[J]. 妇女研究论丛, 2013, 0(5): 90-101. |
[15] |
刘录护. 城市女性的打扮意识:主题、内容与母女关系*——以广州的个案研究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13, 0(2): 33-44. |
|
|
|
|